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石獅祥芝中心漁港碼頭擺滿一筐筐漁獲。小雜魚蝦利潤薄,漁民們只能以量取勝。
“密眼”拉網掃蕩所經海域,大小魚通吃,一網打盡
筷子大小的鰻魚、帶魚,蚯蚓般的巴浪魚,拇指大小的螃蟹,硬幣大小的金鯧魚……這些魚子魚孫、蟹子蟹孫以及蝦子蝦孫統統被撈了上來。
9月20日,石獅祥芝鎮中心漁港碼頭。數十艘漁船漁歌互答,滿倉而歸。
船穩當泊港,船老大老陳一臉笑容。打開魚倉,架好“滑滑梯”,老陳與船員們將一盤盤鮮魚從魚倉里托舉而出,經“滑滑梯”,再倒在籮筐里,用鉤秤吊上碼頭。不一會兒,碼頭一角擺滿數十筐。
久候的商販們一擁而上,當場交易之后,將這些新鮮小雜魚蝦迅速運往各地。
“都是這樣捕撈呀!老傳統,多年了。大魚撈不著,只能撈小魚小蝦。”老陳說。
“不怕漁業、漁政等執法部門沒收漁具,罰款?”記者問。
“也怕,打游擊吧。大海那么大,東躲西藏,撈好就走。”
老陳告訴記者,他們有一對船,出海一兩天可撈150噸,每公斤賣2元錢,毛利30萬元。扣去工人工資、燃油費、冰費以及漁具損耗等成本,凈賺20多萬元。
祥芝鎮是著名漁區,海岸線蜿蜒曲折,長達25公里,有5個天然漁港,海洋捕撈產量和產值均居全省鄉鎮之首。全鎮有各類漁船700多艘、約23萬馬力,漁業生產是當地一大經濟支柱。
漁民介紹說,這種配備“密眼”拉網的漁船,祥芝鎮目前至少有100對。按每對船出海一趟產量約150噸計,這么多船只出海捕撈一次,產量達1.5萬噸。
“使用這種‘密眼’拉網,網目尺寸均在54毫米以下,有的僅有幾毫米,多小的魚、蝦、蟹都能一網打盡。由于大魚越來越少,為達到大小魚通吃,很多漁船在出海后也不按GPS系統的指向走,哪里有魚,網就撒向哪里,有時連漁業部門放生的魚苗也不放過。”祥漁村漁民小邱說,“我與同村的人合股拉大網(網目尺寸大于54毫米),這兩三年來,產量以20%遞減。村里有的人看大網捕撈無利可圖,也轉入拉小網。”
在碼頭,當地漁民帶記者看一張雙拖拉小網,數十米長,形似網兜,口大底小,上半部分網眼較疏,下半部分越來越密。即便是較疏的部分,網拉直時,網眼對角最大距離也不過十幾毫米,最小只5毫米許。這位漁民說,這網入水后越沉越深,形成一條直線,像掃帚一般隨著漁
船的移動而掃蕩所經海域,連最小的魚蝦幼苗也難逃其魔掌。
“瘋狂”背后不僅有利益驅使,更有巨大市場
平潭縣嶼南村是嶼頭鄉第一大村,主業是海上養殖業,今年在村西海面上的羊角底網箱養殖近2000個,主要養殖品種有真鯛、石斑、海鱸和美國紅鼓魚等,每年出箱超萬噸,主要出口日本、韓國。
“出口占比大,源于我們無公害養殖,餌料均為新鮮小雜魚蝦。不管出口到哪個國家,都能檢測過關。”養殖戶老王對記者說。“三四兩以上的大魚一日喂兩餐,小魚一日一餐。每個網箱光餌料每天就要投進150公斤,今年我做100個網箱,一日投料花費超萬元。一年下來僅買新鮮小雜魚蝦就得兩三百萬元。這些新鮮小雜魚蝦主要來自石獅,還有省外的浙江等地。”
記者算了一筆賬:根據老王投放餌料費用,嶼南村在羊角底養殖的近2000個網箱,每天僅買新鮮小雜魚蝦費用就超過20萬元。一年下來,此項餌料花費高達六七千萬元。
“不到一寸的小魚苗,有著讓人意想不到的市場吸引力。因中間商收購價格低廉,漁民只能以量來獲取更高的利潤。”祥芝鎮一位船老大告訴記者,小網目漁網的瘋狂捕撈,對漁業資源的破壞幾乎是毀滅性的。而從長遠看,漁民利益本末倒掛。
他指著眼前魚筐說:“這一筐約一百斤重,至少有1萬尾的幼小魚苗,卻只賣100元。若等這些魚‘成年’后再賣,那利潤則高出二三十倍。”
漁業資源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其實,早在2004年,為控制捕撈強度,保護和合理利用漁業資源,農業部就頒布實施了“海洋捕撈網具最小網目尺寸制度”。比如說拖網在東海區,網目尺寸最小不能小于54毫米。流刺網,要看捕的是哪一些經濟魚類,銀鯧的話,最小網目不能小于137毫米;鰳魚不能小于90毫米。
“但執行起來難度較大,主要是違規成本低,處罰力度不大。有的漁民受利益驅使,使用網目越來越小,其他漁民紛紛效仿,以至于網廠也大肆生產小網目捕撈網具。隨著捕撈技術越來越先進,對漁業資源的破壞力度也越來越大,如今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海洋經濟,完善法律法規,加大處罰力度,切實將相關法律法規落到實處。同時,建議延長休漁期。主管部門、漁業公司和漁民本身,應意識到我們漁業資源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需要加大保護力度,讓海洋資源可續性發展。”福建省水產研究所漁業資源保護與利用研究室主任、高工沈長春說。
據了解,農業部已著手推進海洋捕撈網具最小網目尺寸標準發布相關工作,漁業網具準用目錄正在制定過程中,目前已經開過專題研討會,還要再征求沿海各省漁業主管部門的意見,有望今年年底出臺相關政策,詳細規定網具的準用和禁用范圍。
此外,在統籌考慮沿海漁民生計以及執法可操作性等問題的基礎上,農業部也將加強與財政部門的溝通協調,推動盡快出臺漁具更新改造補貼政策,引導漁民主動上繳違規漁具,使用合法漁具進行捕撈;積極推進從事捕撈作業的漁民轉產轉業,完善捕撈漁民轉產轉業補助政策,研究提高轉產轉業補助標準。
采訪札記
保護漁業資源迫在眉睫
近10來年,東海漁業資源的整體質量不斷下降,魚類的平均營養級逐漸降低。從具體品種來說,帶魚、小黃魚、鰳魚、馬鮫魚、大黃魚等高營養層次魚類逐步衰竭,而低營養層次的海洋生物大量增加,如蝦類、蟹類、墨魚類等。
毋庸置疑,過度捕撈是造成資源衰退、生態失衡的罪魁禍首。大魚捕完了就捕小魚,漁民的網越織越密,“絕戶網”“地籠網”“蜈蚣網”“迷魂網”等層出不窮,大小魚蝦一律不放過。而拖網、圍網、刺網等非法捕撈活動也呈泛濫態勢。圍網和刺網是針對特定的魚類品種。拖網的打擊面則更大,特別是“密眼”拉網,網眼尺寸小至幾毫米,將魚苗蝦苗趕盡殺絕。這種小拉網因活動范圍廣、機動性強以及長期作業,對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構成極大威脅。
對這種現象應當引起高度重視。首先,要合理捕撈,科學捕撈。漁業資源每年自然增長,捕撈也要在合理范圍之內,要嚴格控制強度;其次,健全生態保護機制,海洋漁業部門應繼續采取措施,如增殖放流、使用規定網具、船只裁小并大、發展遠洋捕撈等方式休養近海。同時,嚴格執法,不讓漁網“限距令”成一紙空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