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有一首歌唱得好:“紅太陽升東方,南海濤濤放金浪,漁家姑娘在海灘,飛梭走線織魚網,織網喲織網喲,織成漁網心歡暢……”湖州雖然四周無海,但卻瀕臨美麗的太湖,上個周末,記者就去了太湖邊織魚網。
上午9點,當記者來到太湖旅游度假區白雀鄉小梅村時,漁民沈百方正捕魚回來,而他的媽媽王文娥正在漁船上織魚網。63歲的王文娥從她爺爺那輩開始就是漁民,63年來她一直生活在漁船上。當記者表達來意后,熱情的王文娥就拿出了另一套工具,手把手地教記者織魚網。
“這個是梭子,相當于我們做衣服的針,那個是按板,是在織魚網時起固定作用的。”王文娥邊介紹,邊在梭子上繞上了粗粗的一圈綠色尼龍線,“捕的魚不同,織的魚網也是不一樣的,我教你織的魚網是專門捕蝦的。”只見王文娥“嗖、嗖”兩下,便幫記者在按板上起好了頭,并演示了起來。王文娥靈巧的雙手引領著梭子在細細的網眼間飛快地穿行,飛針走線讓人看花了眼,記者半晌也看不出個所以然來。“織魚網其實很簡單,只有上下兩針,你跟著我做。第一針把尼龍線繞過按板,自下而上地穿過起好頭的網洞內,接著將尼龍線按在按板上,把尼龍線自上而下地固定前一針進行打結,然后依次就可以了。”王文娥為記者進行了總結。
可說說簡單,具體做起來并不那么容易,記者按照王文娥所說的上下針操作起來,雖然穿對了網眼,可怎么看都和王文娥織出來的魚網不同,每個網眼都松松垮垮,大小還各不相同。“這主要是你沒有拉緊尼龍線,網眼自然就會這樣。”
經過王文娥提醒后,記者又織了起來,魚網漸漸開始像樣起來。不一會兒,一排兩三百眼的魚網就織好了。“織第二排時記得要翻面。”在王文娥一針一線的指導下,記者也織出了一張像模像樣的魚網。“織得不錯,但這個大小還不能捕蝦,要做一張完整的魚網還得花上不少工夫。”王文娥告訴記者,她的織魚網手藝是從她爺爺手里一直傳下來的,雖然現在社會發展了,很多人都不織魚網了,而是用買來的魚網,但這傳統的手藝還是不能丟啊!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