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2005年7月中國實施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累計升值6%以上。2006年全年人民幣兌美元累計升值3%,同期日元兌美元貶值1.4%,再加上日本實施了《肯定列表制度》后,我國出口檢驗檢疫費用增加了50%,農產品出口的綜合成本增長6%-15%,鰻魚的養殖成本增加了20%以上。2007年人民幣持續升值,出口水產品毛利下降幅度達到3%,比較效益呈下降趨勢,部分水產品出口企業不得不放棄了出口,而把市場轉移到國內。
中國的水產品主要出口到日本,在人民幣持續升值而日元貶值,日本技術壁壘的門檻提高,我國扶持農產品出口的政策滯后等三重打擊下,國家如果不及時調整政策,水產品出口逐漸倒退是必然的趨勢。以烤鰻為例,2001年全國出口73325噸,2003年下降到53649噸,2006年只有46645噸。
2006年我國農產品出口310.3億美元,進口319.9億美元,貿易逆差達到9.6億美元。水產品出口創匯89.7億美元,其中:活鰻14200噸,創匯1.46億美元;烤鰻46646噸,創匯5.88億美元,占農產品出口額的8.2%,是單項農產品中創匯最多的產品之一,也是我國在國際市場占有率最高的水產深加工產品,具有其他國家無法與之抗衡的價格和品質優勢。問題是中央和地方的政策全部傾斜到生產環節,政府在鰻魚的藥物代謝動力學和基礎營養研究及國內外市場開發等方面的投入幾乎為零,企業勢單力薄,各自為戰,再加上部分日本媒體的惡意宣傳,導致中國烤鰻在日本市場上的售價只相當于同等規格日本烤鰻的60%左右,僅此一項,每年減收兩億多美元。如果政府在政策上扶持烤鰻內銷的同時,把在生產環節上的投入稍微向市場傾斜;如果養殖、加工各環節都主動擠出一點錢在國內外開展宣傳促銷活動,在國內消除群眾對膽固醇的誤解,在國外為中國鰻魚正名,中國養鰻業將重振雄風,立于不敗之地。
2000~2007年,亞洲地區日本鰻苗平均年產量約為100噸(鰻苗的人工孵化在近幾年內不可能形成規模生產力),即使按照養殖增重1000倍計算,日本鰻產量也只有10萬噸,如果以今后幾年歐洲苗年進口量30噸、養殖增重500倍計算,歐洲鰻年產量約1.5萬噸,即亞洲地區每年日本鰻和歐洲鰻年產量只有11.5萬噸左右。另一方面,按照中國大陸的鰻魚最低年消費量2.5萬噸、臺灣1萬噸、韓國1.5萬噸、日本8萬多噸、其他國家0.8萬噸計算,合計每年需要活鰻14萬噸。預計在不久的將來,鰻魚市場的供求關系將發生逆轉,進口鰻魚在日本市場越來越受重視,爭奪水產食品的時代遲早將會到來,為中國鰻魚正名正當其時。
南方漁網編輯:張弘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