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白對蝦大的已長到五六厘米長,小的也有三四厘米了,能自主成活并發育生長。”昨日,雙流縣水務局到萬安鎮韓婆嶺村、新興鎮孔雀村等放養白對蝦的池塘驗收時,發現這些白對蝦細苗已適應了淡水環境,開始茁壯生長,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標志著前一段時間通過人造“海水”淡化養殖蝦苗是十分成功的,給下一步的池塘淡水養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構想:將蝦苗淡化轉移到成都
南美白對蝦是蝦類中的上等品,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和市場占有率。但長期以來,南美白對蝦只在海南、福建、廣東等省的沿海城市生產,像成都這類內陸城市全靠空運引進商品蝦或引進被淡化養殖后的蝦苗,等其能適應淡水環境后再在池塘養殖。能不能通過模擬制造人造“海水”,將蝦苗的淡化轉移到成都本地,培育出能適應成都淡水池塘養殖的蝦苗呢?
如果這個構想能成功,將對成都水產市場和廣大水產養殖戶的產業調整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成都市水務局將試點這個項目的重任交給了雙流縣水務局。據了解,選擇雙流縣首先是因為其有深厚的水產養殖基礎,該縣3萬多畝的水產養殖面積差不多占了我市水產養殖面積的五分之一,加上其斑點叉尾鮰等的成功養殖,在水產養殖的技術方面比較先進,有較適宜的條件。
實踐:幼苗成活率達到80%
雙流縣將人造“海水”——淡化池修建在該縣新興鎮,這個300多平方米的淡化池其實就是模擬的人造“大海”,其中的成分完全是按海水配置的,包括鹽分、各種微量元素、“海水”的氨氮比例、PH值等都是和蝦苗的引進地——海南的海水一致的。
首批空運到雙流的55萬尾蚤狀幼體蝦苗被放進人造“海水”后,很快適應了這個“溫床”。在18天的淡化階段后,兩批蝦苗的成活率都達30%以上。
“經過18天淡化后的蝦苗可以投放到池塘養殖了。”據工作人員介紹,雙流縣共在萬安鎮韓婆嶺村、新興鎮孔雀村、雙流縣漁場、金橋紅石漁場、黃龍溪東岳村等地的池塘投放了淡化后的蝦苗,由當地具有養殖經驗的大戶養殖,由水務局工作人員和從四川農業大學聘請的專家對其提供技術指導。
昨日水務局技術人員到現場查看時,發現這些當初體長僅1.8-2厘米的幼苗已長到5-6厘米,而且成活率達到80%。
工作人員介紹,8-9月正是白對蝦即將成熟上市的時間,但這段時間也正是白對蝦換殼最容易出現病害的脆弱階段,由于是首次在成都本地淡化并養殖,能否攻克病害蟲預防等系列技術難關將是白對蝦淡化養殖能否成功的關鍵。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