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得益于國際經濟的恢復,前三季度羅非魚的出口量達到了歷史同期最高點,今年羅非魚行情出現了回暖的跡象,整體形勢好于去年。”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崔和在第十屆羅非魚產業發展研討會上感慨道。然而,受去年市場低迷形勢的影響,今年中國羅非魚小幅減產。與此同時,國外埃及、印尼、菲律賓、泰國和巴西等國羅非魚產量都有所增加。因此,我國羅非魚出口將面臨著更加激烈的競爭。
【市場】產量略下降,出口創新高
“受去年價格和病害的影響,今年中國羅非魚產量將小幅減產。”崔和透露。
受制于近兩年的低迷行情與病害,廣東、廣西兩大羅非魚主產區的投苗密度和養殖規模都有所下滑。雖然上半年趨好的行情帶動不少養殖戶信心的回歸,下半年投苗量有所回升,但年內產量下滑已成事實。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預計,2013年全年羅非魚產量將較去年小幅下降5 萬噸,是2008 年后產量首次出現下滑。
和產量下滑不同的是,今年的羅非魚出口市場出現了回暖的跡象。據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前三季度羅非魚總出口量為26.9 萬噸,同比增長6.7%,出口額為9.3 億美元,同比增長16%。預計今年羅非魚的出口量將超過37 萬噸,出口額接近13億美元。
然而,從近十年的羅非魚出口情況來看,雖然出口量、出口額在雙雙增長,但增速卻明顯放緩。
就2013 年前三季度羅非魚出口市場而言,美國市場出口額同比增長1%,而出口量則同比下降6.5%;俄羅斯市場出口額同比增長13.2%,而其出口量則同比下降了5.2%。此外,墨西哥市場的出口額同比增長62.7%,出口量也同比增長了43.6%;歐盟市場出口額同比增長了24%,出口量同比增長了16.1%。
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國羅非魚的主要出口市場中,美國、俄羅斯市場量減額增,而墨西哥、歐盟市場出口量則大幅增加。面對日益興起的歐盟市場,中國的羅非魚生產企業正在積極尋找一條行之有效的出口之路。作為歐盟接受程度較高的認證之一,ASC 認證成了中國羅非魚生產企業大舉進軍歐盟市場的不二法寶。
【出口抓認證】ASC受重視,企業忙認證
“你們有沒有ASC認證?”在第18 屆中國(大連)國際漁業博覽會(簡稱大連漁博會)上,這是大部分國外的采購商在咨詢中國羅非魚生產企業時所問的第一個問題。
所謂ASC 認證,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荷蘭可持續貿易行動計劃(IDH)創建,目
前已涉及包括羅非魚、對蝦在內的15 個全球熱賣海水產品。與MSC認證針對野生捕撈漁業不同的是,ASC 認證主要針對養殖漁業。作為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商標,ASC 認證當前在歐洲接受度較高,北美個別高端零售商也在考慮。
崔和曾專程去歐洲考察了ASC 認證產品的市場情況。在考察中,他發現,WWF 推出MSC 認證、ASC認證后,歐盟對認證的產品給予高度關注。比如,2012 年倫敦奧運會消費的水產品指定為MSC 認證的海產品,荷蘭超市早在2011 年就提倡只銷售MSC認證的捕撈產品和ASC 認證的養殖產品。
“這說明歐盟消費者對水產品是否擁有水域生態環境的保護、生物的多樣性、質量安全、動物福利等方面認證標示非常在意。以WWF在歐洲等市場的影響力,ASC 認證的影響力會越來越突出。”崔和說。
今年7月,為了提升中國羅非魚的國際競爭力,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WWF 和ASC在中國合作舉辦了首次羅非魚ASC 認證培訓,受到了國內羅非魚生產企業的積極參與。
ASC 商業營銷經理EstherLuiten 在研討會上提到,直至今年9 月底,ASC 在24 個國家批準了541個產品,有7 個國家的24 家羅非魚養殖場申請了認證,3家正在認證過程中。
WWF 可持續海鮮認證項目官員周宇晶指出,目前WWF和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正在幫助廣東、海南、廣西的8 家羅非魚養殖場通過ASC 認證。她預計,在2014 年4 月之前,會有中國的羅非魚養殖場通過ASC的認證。
【內銷拓市場】研發和推廣,兩手都要抓
在羅非魚產業的出口再創新高的同時,其內銷市場卻亟待開發。
據成都原本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何足奇分析,當國際市場風云變幻的時候,內銷市場正是羅非魚企業的首選。無論是從其他淡水魚類、休閑食品市場,還是餐飲渠道,中國羅非魚企業并沒有獲得太大的市場份額,中國羅非魚的內銷之路非常寬廣。
在研討會上,崔和為2013 年中國羅非魚產業發展提出了六點建議,其中第一條就是持續開拓國內市場。他認為,“國內羅非魚的消費市場可能會和對蝦走同一條道路,關鍵是得找到符合中國消費者需求的加工方式。”
自廣西百洋水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百洋水產)推出“杰廚家宴”產品之后,很多海南的羅非魚企業也開始發力羅非魚的深加工。
除了產品研發之外,市場推廣同樣必不可少。在北京海橋市場推廣有限公司董事長樊旭兵看來,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同樣也是大數據時代,我們可以利用現代化的手段來分析羅非魚市場以及消費者的需求。
此外,羅非魚企業還可以利用羅非魚自身的優勢,積極開拓餐飲渠道。比如新辣道的羅非魚翅鍋,就是利用羅非魚的魚鰭為食材,在全國69 家直營店里銷售。樊旭兵告訴記者,通過相關菜肴的開發及宣傳,有助于中國消費者認識羅非魚,這就為羅非魚的內銷打下了基礎。
【探索】海南羅非魚,欲創名品牌
提起大閘蟹,很多人第一時間就想起了陽澄湖。然而,提到羅非魚,你第一時間會想到哪里呢?為打造生態可持續的羅非魚產業鏈,培養地域品牌,早在去年11 月,可持續漁業伙伴組織就牽頭啟動了“海南羅非魚可持續發展聯盟”。
今年10 月31 日,“海南羅非魚可持續發展聯盟”籌備會議在海口召開。通威股份、海南寶路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寶路水產)及蔚藍海洋等企業代表參加了籌備會。寶路水產銷售總監劉志利表示,如果“海南羅非魚可持續發展聯盟”籌備順利,將給海南羅非魚產業發展帶來福音,也將引導整個中國羅非魚產業向良性發展。
隨著海外市場競爭激烈,養殖環境退化及病害影響,供應鏈中間環節不明。行業內惡性競爭
等多重原因,中國羅非魚產業發展正遇到巨大的挑戰。同時越來越多的國際買家都明確供應商可持續發展要求。同時買方提出的產品認證,國內生產商倍感應接不暇。
過去這幾年,業內人士對產業發展的瓶頸逐步形成共識。混亂的行業秩序、退化的自然資源
與環境、缺乏有競爭力的產品,迫使一部分具有社會責任感和行業使命感的企業和企業主尋求變革。
據了解,“海南羅非魚可持續發展聯盟”旨在幫助海南羅非魚產業鏈各環節之間協作,
實施區域化管理,以此合理監督和規劃行業發展,從而降低環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風險,改善國內外采購商與零售商對海南羅非魚產業的認識,樹立其負責任、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形象。最終實現打造區域品牌“海南羅非魚”品牌的目標,使得整個產業鏈由此走上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