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記者從市科技和農業部門獲悉,由當涂縣賢進漁業發展有限公司承擔的被稱為水產“當涂模式”核心技術的“河溝生物修復與生態養殖技術研究與開發”項目,日前通過由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鑒定,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該項技術填補了河溝生物修復與漁業利用的空白,在國內同類研究中居于領先水平。
據了解,該項目2005年由市科技局立項,賢進漁業公司承擔,市農委水產站技術主持,經過兩年多研究與探索,取得階段性成果。該研究技術在國內首創性地將生態學原理運用于河溝水體養殖中,采用“種草、投螺、稀放、配養、足餌”技術修復和保持河溝水域生態環境,首次嘗試將細鱗斜頜鲴、甲魚、鱖魚組合進河溝養殖。并根據河溝生態特點,劃分出寬淺型主養蟹和窄深型主養魚的生態養殖技術模式,所開發的寬淺型河溝生態養蟹技術模式既能生產出產量高、規格大的優質安全河蟹,又能使水域生態環境保持良好,使生態資源得到持續利用。此外,提出了動餌投喂模型和月投餌比例技術,創新了長期以來水產養殖中投餌量的計算方法,非常適用于生產實際操作,具有較好的實際應用價值。
項目在研發過程中所創造的技術幾年來已通過示范、培訓在我市廣泛推廣,使河蟹產值較3年前增加2億元,2005年和2006年分別為農民年增加收入1億元左右,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被農業部漁業局、省漁業局稱為“當涂模式”向全國內陸水域推廣。
鑒定委員會專家認為,該開發技術是一種環境友好型漁業生產技術模式,非常適用于沿江、沿淮地區河溝水體的水產養殖業,對發揮河溝水體特有的生態優勢具有重要的技術指導意義。特別是在河溝水體從事河蟹養殖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對國家大力發展優勢河蟹產業帶和優勢河蟹出口產業區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