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紫菜是人們生活中常吃的食用紅藻,以滋味鮮、營養好,又有特殊的香覃味而倍受歡迎。廈門市民可能未必了解,他們每天吃的紫菜約有80%來自翔安區大嶝鎮。前幾年,大嶝壇紫菜曾出現嚴重滯銷的問題,如今又出現了養殖產業萎縮的困境。記者昨日從翔安區工商局獲悉,大嶝養殖戶正在專家的指導下展開“自救”,大嶝壇紫菜計劃于今年9月完成地理標志申報工作。
現狀:簡單晾曬外觀粗糙
大嶝壇紫菜質優價低
紫菜的種類頗多,其中以長江以南盛產的壇紫菜和長江以北盛產的條斑紫菜為主。長江以南盛產的壇紫菜又以福建為主,產量占全國的80%以上。大嶝海域是廈門水產品養殖示范基地,共有壇紫菜可養殖基地1.65萬多畝,現已下苗的養殖基地1.1萬畝。
然而,近年來,隨著來自閩東、浙江等地大量外來紫菜的侵入,使得大嶝壇紫菜,乃至廈門產的紫菜滯銷,面臨著生存危機。記者了解到,長期以來,大嶝壇紫菜很難賣出高價,原因在于當地很多農民都是用簡單的晾曬辦法來加工紫菜的,紫菜的外觀很粗糙。
陽塘村養殖戶張培育告訴記者,紫菜和海蠣是大嶝鎮住戶的主要經濟來源,每年農歷九月至十二月是紫菜的收割季節。一般紫菜可以分五次收割,每隔15天收成一次,紫菜的質量都隨著收割次數的增加而遞減。按今年收購均價每公斤20元計算,概算下來,除去人力成本,養殖戶每畝年收入約3000元。然而,閩東、閩北等主要產地的“頭水”(第一次收割)紫菜收購價每公斤至少30多元,每公斤的采購價比廈門足足多了10元。
探因:普遍缺乏深加工
沒有品牌化運作
廈門已有20多年的紫菜養殖史,有豐富的紫菜資源,然而紫菜深加工目前還比較缺乏,這是政府和采購商達成的共識,但是當地的紫菜養殖戶尚未認識到這一點。
此外,品質優良的大嶝壇紫菜缺乏品牌化運作,在市場上大多是散裝銷售,而市民在買紫菜時,一般也不會去過問紫菜產自哪里。如果大多數市民都對大嶝壇紫菜不了解,產品又沒有注冊商標及包裝,對大嶝壇紫菜的市場拓展的確不利。
記者從翔安區工商局了解到,目前大嶝的紫菜加工企業約有四五家,規模較大的卻只有一兩家。大嶝壇紫菜主要銷往國內其他地區,由兩三家外地企業前來收購。今年,大嶝壇紫菜開始出口日本、韓國,但目前銷量并不多。
出路:創建自有品牌
開發綠色休閑食品
大嶝壇紫菜如何走出發展困境,令養殖戶們感到苦惱。在經歷陣痛后,他們決定搬“救兵”,政府相關部門及民主黨派人士也出手相救。
針對大嶝壇紫菜面臨的困境,民盟廈門市委組織專家進行了調研。廈門市工商局、民盟廈門市委、廈門市工商學會于今年5月形成了《關于開展“大嶝壇紫菜”扶持工作的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在方案中提出了大嶝壇紫菜所存在問題的解決辦法。集美大學水產學院也成立了技術指導組,于昨日上午為大嶝紫菜養殖戶開展科學養殖技術講座。
專家表示,希望通過政府有關部門及民主黨派人士的努力,使得大嶝壇紫菜成為廈門本土品牌,計劃于今年9月完成地理標志申報工作,創建自己的品牌,發展紫菜深加工產業,開發以紫菜為主的綠色保健、休閑食品。屆時,廈門市民就能在市場上買到本土品牌的優質紫菜。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