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清水秀好養殖,網箱排排河上漂,支部、協會齊幫扶,魚兒跳躍眾人歡。”這是上林縣白圩鎮覃排社區馬安莊村民對自己美好生活的贊美。過去,馬安莊村民因養魚方法傳統陳舊,導致投資少,投勞多,收益甚微。如今,是什么原因令馬安莊網箱養魚重新煥發出了勃勃生機?記者在馬安莊網箱養魚協會找到了答案。
過去:清水河魚遇兩難
河面寬闊、水深適中、整個流域無污染源,宛如一條碧帶般的河水,從大明山龍頭峰沿清水河緩緩流淌,橫穿上林縣中部。居住在清水河兩岸的村民,就是靠著這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水質發展網箱養魚,使上林縣“清水河魚”名聲外揚,被人們稱為“生態魚”。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居住在清水河旁的馬安莊村民也不例外。該莊網箱養魚破殼而出,并在短短幾年時間內發展成為重要產業。按理說,無污染水質養出的魚有質量又有名聲,清水河兩岸的養魚戶應該能賺個盆滿缽滿。然而,幾年前,馬安莊網箱養魚陷入了低迷,養魚賺不到錢,有的還虧了本,許多村民都不愿意養魚,寧愿去廣東打工。
馬安莊遠離縣城,交通不便,市場信息閉塞,養殖戶對市場行情不太了解,價錢一般都是魚販說了算,養殖戶常常被迫低價賣魚。
此外,網箱養魚需要有大量資金投入,養殖戶養一箱魚需要投入成本約1萬元。農戶缺乏養殖資金也是令馬安莊網箱養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出路:協會抱團闖市場
只懂埋頭養魚,不懂市場運作,辛辛苦苦養出來的魚就這樣“幫”別人賺錢,馬安人心有不甘。馬安莊黨支部醞釀成立一個協會,在飼料購買、養殖技術、銷售等方面進行協作,擺脫受控于魚販子的被動局面。這種想法獲得了一些養魚戶的支持。2003年,馬安莊網箱養魚協會成立了,52名養魚戶自愿加入協會。
按照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則,協會充分發揮馬安莊黨員的組織協調能力和網箱養魚能人的信息與技術優勢,幫助村民發展網箱養魚。有效地解決了每家每戶難以解決的資金、技術、銷售等問題。提高了養殖風險抵御能力,為養殖戶增產豐收提供了保障。協會規定,協會內的養殖戶在獨立核算的前提下實行五統一:即放養計劃統一、網箱制作統一、魚苗購買統一、技術措施統一、產品銷售統一。這一規定確保了每一個會員的切身利益,從而大大地激發了農戶發展養魚的積極性。
“騰出利潤空間,讓養殖戶賺更多的錢。”馬安莊網箱養魚協會負責人覃進年告訴記者,通過協會把分散的農戶、分散的資源整合起來,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經營,促進了網箱養魚的發展壯大。協會成立之前,馬安莊網箱養魚只有173箱;協會成立后,至2006年該莊網箱養魚已發展到了593箱。由于科學養殖,規范管理,馬安莊網箱養魚效益顯著。該莊網箱養魚協會已成為廣西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的示范點,網箱魚已通過國家無公害產品認證,通過廣西壯族自治區檢測檢疫局驗證備案,魚產品深受區內外各大市場的青睞,部分網箱魚還出口歐、美、日、韓等國際市場。
2006年,馬安莊產魚70萬公斤,僅養魚一項村民人均獲純收入2600元。隨著收入的增加,村民的生活也過得殷實起來。
如今:養魚成了輕松事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加工貿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