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隨著蠔油產品銷售的快速增長,這個行業潛藏的矛盾也正在被全面引爆。一方面,蠔油產品現行適用的各種標準間出現自相矛盾的情況,另一方面,一些根本不含蠔汁的產品也在充斥著市場。記者昨日從中國調味品協會網站上獲悉,由中國調味品協會上報的《蠔油》國家標準計劃已正式獲批,標準完成時間為2007年。
目前蠔油尚無國家標準
據了解,目前蠔油雖然沒有國家標準,但涉及的標準卻有兩個行業標準和一個衛生標準,這些標準中不僅一些指標已經落后于市場,更讓不少企業頭痛的是,三個標準中的部分指標甚至是互相矛盾的。
記者通過有關渠道找到了這三個標準,分別是:由當時的國家商業部批準、從1992年12月1日開始實施的蠔油行業標準;由國家農業部發布、從2003年10月1日開始實施的水產行業標準;以及由國家衛生部發布、從2005年10月1日開始實施的水產調味品衛生標準。
三個標準落差達到五倍
記者發現在蠔油產品的定義、以及一些關鍵的指標上,三個標準確實存在不一致的情況。如:蠔油行業標準規定,蠔油是以鮮蠔汁為主料,配以增稠劑、調味料等加工而成。而在水產行業標準中,蠔油則被定義為以新鮮牡蠣經蒸煮濃縮的蠔汁為主要原料,與砂糖、食鹽、淀粉和味精配制而成的調味品。顯然,后者的定義更為嚴格。
而對蠔油中菌落總數的要求,三個標準竟然都不同。蠔油行業標準規定為不得超過10000個/g;水產調味品衛生標準規定不得超過8000個/g;水產行業標準最為嚴格,規定不得超過2000個/g。三個標準的落差達到五倍之大。
中國調味品協會會長衛祥云告訴本報記者,這兩個行業標準都已不太適應蠔油產品的現狀,所以新國標出臺后,這兩個行標就會被取代,而衛生標準如果沒有什么修改的話,將直接全部引入蠔油新國標中。
衛祥云還表示,目前國內蠔油的年產量在20萬噸左右,廣東和福建的一些大企業的質量比較穩定,然而,在一些沿海地區企業生產的產品和這些大企業相比就存在差距,急需提高產品質量。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