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你好,我想問一下,你們這泥鰍是多少錢一斤呀?
商販:20多元.
記者:20多元一斤,有沒有幾百元一斤的泥鰍呀?
商販:幾百元?哪里來的。
記者:沒有呀?
商販:沒有。
市民:幾百。啥子幾百,黃金能有幾百?
商販:哪里來的。
記者:就是內江的。
商販:不知道,那是老總市場老總,采訪他。
張總:可以說整個內江市上50元一斤的泥鰍都沒有。
而在一家酒店里,記者卻得到了完全不同的說法,這里的經理告訴記者,這種花泥鰍,有,他們店里就賣過!
酒店經理雷英:580。
記者:580?
經理雷英:對
記者:580一斤泥鰍呀?
經理雷英:對呀。
這位經理還告訴記者,這個季節,出在多的錢也吃不到這種花泥鰍!
酒店經理雷英:我就是說這一句話。就是說有人要想吃,上萬都沒有了。
記者:就現在?
酒店經理雷英:對。
![]() |
當地有沒有這種高價花泥鰍呢?記者又走訪了另一家水產市場,這位賣泥鰍的商販告訴記者,這個季節,要想見到花泥鰍,只能去找一個叫王亮的人!
商販:王亮,王總他們在養殖。
記者:還有其他人能養嗎?
商販:沒有,只有他一家在養。
他就是王亮,見記者來采訪,他馬上給記者捕撈了一網花泥鰍,他告訴記者花泥鰍對水質的要求很高,捕撈要特別小心。
記者:必須把泥清掉?
王亮:對,把泥清掉,水才清涼,然后花泥鰍才不會被水渾嗆死。而且捕撈花泥鰍的時候,要把這個大的魚拿開,否則它在里面亂穿,會把花泥鰍擠死!他很小,沒什么力氣。你看,這下面全部是花泥鰍。
記者:哦這是花泥鰍。
王亮:對,多好的花泥鰍呀你看。
這種泥鰍全身長滿了這樣的花紋,也稱作花泥鰍,目前市場上都是野生的,像王亮這樣,能夠人工繁育花泥鰍的,整個內江市幾乎沒有!
記者:就這一斤300、400元。
王亮:現在600了。
記者:現在六百元一斤?
王亮:六百元一斤都不一定買得到。
花泥鰍生長在長江中上游,只有5月到8月才能捕撈到,因為稀有所以價格很高,目前,王亮雖然能夠人工繁育,但仍處于實驗階段,王亮告訴記者,其實在他的養殖場里,大量養殖的是一種更加特別的泥鰍,這種泥鰍,同樣養殖4個月,個頭是普通泥鰍的三四倍,而這種大泥鰍,王亮說給多少錢,也不賣。
記者:哇帶著錢來了。
趙立:對,帶著錢來我是交定金的,跟他們說500元一斤,或者800元一斤,他不賣呀,就是不賣。
陳糧全:就是不賣嗎,我們來了兩次了說買,他說給500元一斤,我不賣給你。
記者:500元一斤他都不賣給你?
養殖戶:對。
王亮告訴記者,他要用這種大泥鰍做一件大事,如果這件事能夠成功,明年他的泥鰍銷售前景將不可限量!
![]() |
王亮:這個泥鰍苗也不賣,種也不賣,準備明年大干一場的。
這種被王亮當成寶貝一樣的泥鰍到底是一種什么泥鰍,而王亮要用這種泥鰍做一件什么大事呢?
記者:現在怎么這么荒涼?
王亮:我們搬了新公司去了嘛。
這里是位于王亮老家的一個廢棄的泥鰍養殖場,這也是王亮6年來第一次回到這里,看著到處長滿的野草,和布滿灰塵的家具,王亮落淚了。
王亮:難受……
2007年9月的一天,這里發生了,一件讓王亮一輩子都不能忘記的事,他被迫離開這里,而這一走就是6年。這里曾經發生了什么,為什么過了6年,王亮還是無法釋懷呢?
2001年,王亮老家水口寺村很多人都靠著養泥鰍致富,他也不例外,剛開始大家都是去野外抓泥鰍回來自己養,但沒過多久王亮就發現這樣養殖存在一個問題!
王亮:發現野生苗確實不能養,也養不成功,因為它傷亡大,死亡率大。
野生泥鰍難養,王亮萌發了一下想法,他想自己繁育泥鰍苗來養,而就是這個想法,差點把王亮逼上了絕路!
從2001年到2006年,5年時間,王亮一心撲在泥鰍的育苗上,他甚至把家都搬進了養殖場,積蓄花光,王亮就四處借錢,5年下來光借款就高達30多萬。
![]() |
王軍:朋友借,向銀行貸款,甚至有些是高利貸。
5年不掙錢,還賠了30多萬,在很多人看來,王亮就是個死腦筋!
王軍:你要是借錢,你怎么還呀這個東西又沒有掙到錢。
賈茂良:王亮這個人那簡直是虧慘了,真的是死腦筋還搞。
外人不理解,王亮自己心里明白,他這么做也是被逼無奈!
王亮:你不可能停,以前沒有挺下來,現在更不能停放棄打工,我要掙那么錢還賬,怎么還呀。
30多萬的外債逼著王亮不得不堅持下去,但希望在哪里呢?
2006年10月的一天,王亮的養殖場來了一個叫艾通的年輕人!
王亮:背上一個小挎包,穿上一個運動鞋一看就是個小孩子似的。
而此時,還在為育苗忙得焦頭爛額王亮還不知道,他的命運由于艾通的出現,將發生巨大的改變!
當時,艾通,剛從四川農業大學畢業,聽說了王亮5年都繁育不出泥鰍苗的事,對于王亮的遭遇很同情。
艾通:第一次見他,從我內心出發來感覺,他就是一個土農民,他的養殖場地很差,很簡陋,要什么沒什么。
艾通觀察了一下王亮的養殖場,隨后,他向王亮夸下海口說三五天,就能解決育苗不成功的難題,此話一出,嚇了王亮一跳!
艾通:三五天不超過一個星期我就能把這個給你做好。
王亮:我說這樣半個月,三天太短了,你能把它做好,我就敢馬上錄用你,還直接和你分股份。
![]() |
王亮的承諾,讓艾通干勁更足,第二天,艾通帶到王亮來到了一個養鴨子的池塘邊,說要下去撈一樣東西!記者采訪時,艾通帶著記者又來到了當初的鴨子塘,他告訴記者,有了這樣東西,育苗就不是問題,這鴨子塘里到底有什么好東西呢?
記者:這一锨呢,這一锨好不好。
艾通:還可以。
記者:這一锨還可以呀?
艾通:但不是最好的。
泥巴,就是當時艾通要撈的東西,折騰了半天,就是為了撈這些黑糊糊的泥巴,艾通的做法讓王亮哭笑不得!
王亮:他做的事,我也不理解,我也不懂。你搞那個泥土干嗎?你家沒有泥土嗎?
哪知艾通不僅要挖泥巴,他還告訴王亮,這挖泥巴也要講究個技巧。
記者:你在個鏟,還有技巧。
艾通:對,有用的只有面上的,10公分左右,就只這層有用,這層就沒用了,這層就沒多少用了。
挖個泥巴還有這么多講究,這艾通的葫蘆里到底賣的什么藥?
泥巴拉回來之后,被倒進了這樣一個水泥池里,艾通告訴王亮,三天后即見分曉!
![]() |
3天后,艾通讓王亮把這些泥巴泡過的水撒到了泥鰍塘里,奇跡出現了,這次的泥鰍苗居然不再死亡,成活率還高達50%以上,這些泥巴里到底有什么神奇的東西呢?
艾通:對水花來說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一個東西,沒有它,水花的成活率永遠都提不起來,這個就是輪蟲。
在顯微鏡下,記者看見到了,艾通所說的這種輪蟲!
記者:那是輪蟲,這是輪蟲。
新生的泥鰍苗又稱為水花,由于太小不能吃飼料,只能吃這種肉眼看不見的輪蟲,而這種輪蟲在養鵝養鴨子的水塘里容易生存,艾通這才去挖鴨子塘的泥巴,回來培育。其實用輪蟲來喂泥鰍苗,并不是什么稀奇事,但王亮并不知道。
艾通:他自己也沒有文化,很多專業方面的知識都不懂,都是聽別人說這個行,他就這樣做,結果不行,聽那個說那個行,他也做,結果還是不行。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就在王亮育苗成功的第二年,內江市發生了十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王亮的養殖場一夜之間被沖垮了!
剛剛燃起來的期望瞬間化為了泡影,傷心的王亮更是遠走他鄉,此后6年再也沒有回來過!
田家鎮,離王亮的老家大約60公里,2008年,王亮爭取到了無息貸款了50萬,把養殖場搬到了這里,這一年,王亮的泥鰍苗長勢很好,但卻遇見了另一個危機!
王亮:當時市場價野生的20元一斤,我們的苗種,10元錢一斤我們的成本都不止這個價,然后叫大家來養,養好以后我們再擴大我們的影響,沒想到沒有一家來。
為了打開市場,王亮挨家挨戶上門去推銷自己的泥鰍苗,并按照當時市場價格的一半賣,但就是這么底的價格,村民們還是不買賬!
蔣茂良:我們心里面這樣想他的技術有沒有問題,是不是我們這邊拿來養怎么樣知不知道所以說當時10元錢給我們,我們都不敢養。
王良:養都賺不到錢,誰養呀。
記者:你覺得不賺錢?
王良:是呀,就不賺錢肯定就沒人養呀。
大家不信任王亮,所以都不敢養他的苗,王亮覺得這都是自己沒有知名度的原因!
王亮:沒有名氣呀,說不服人家!
如何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呢?王亮想了很久,他決定去做一件行業內至今沒有人干成的事!他認為只要這件事做成了,自己很快就能出名!
這里是四川省內江市碑木鎮,每年的夏天,雨水最多的時候,當地漁民都會到趕到這里,來捕撈一種非常稀有的泥鰍!
王亮:下大雨的時候,這里到這個地方全部都是瀑布,水很大,水沖起來,這樣翻轉下來,這一片都是瀑布,漁民就從這下面用網捕。
![]() |
袁德春:都是人到處都是人。
記者:都是人是吧?
袁德春:就是夏天的時候花泥鰍一般是夏天有,到了洪期,人多的很,大熱天都在這邊。
漁民們爭先恐后的來捕撈的,就是花泥鰍,每年的5月到8月份,花泥鰍就會逆流而上,聚集在這里,因為捕撈期,只有短短的4個月,導致這種泥鰍的價格非常昂貴!
宋奇:400以上。
記者:300、400以上。
宋奇:哦300、400以后都是。
記者:這個貴有人買嗎?
宋奇:有人。
顏財有:高級酒店,那些賣出來上千元。
由于價格昂貴,很多人都希望能夠人工繁殖花泥鰍,但一直沒人成功,而王亮要做的,就是這件沒人做成的事。
王亮:即使沒有量,我也要把它養出來,養出來以后我就有名氣我有了名氣我就不擔心我不能發大財。
2008年6月,王亮花了8萬元錢從當地漁民手中買了200斤花泥鰍進行人工培育
他用沙土、鵝卵石、瓷磚,給花泥鰍打造一個仿野生環境!
![]() |
一個夏天,王亮的花泥鰍都長得很好,王亮非常的興奮,他仿佛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但好景不長,一到冬天,王亮發現,花泥鰍忽然大量死亡,而且每個死亡的泥鰍身上還都有一個洞!
王亮:死的有洞,要死不活的也有洞,沒有死的還是有洞,感覺都是那個洞是最大禍首。
泥鰍身上怎么會有洞呢?水塘經過了嚴格的處理,不可能是其他生物咬的,王亮百思不得其解。
2008年底的一天,王亮發現了這種泥鰍身上的一個秘密,就是這個秘密讓王亮終于搞清了泥鰍離奇死亡的真正原因!
王亮說:它這個刺呀你看這個刺就是它的防身器,你看扎手。
花泥鰍腮的兩側有兩個鋒利的倒刺,平時看不出來,但如果這種泥鰍感覺到危險,他就會自動張開倒刺保護自己!
王亮:我馬上把他抓住,你看又出來了看見了嗎對一抓住它就出來了。
記者:這刺很硬嗎?
王亮:扎手呀,它和那個針一樣。
冬天天冷,花泥鰍喜歡扎堆,這就導致了泥鰍間的相互扎傷,從而出現大量死亡現象!
為了防止泥鰍扎堆,造成死亡,王亮給泥鰍設計了一個新家!
他把水池四周和底部都貼上瓷磚,水池中放上磚頭,磚頭上再蓋上地磚!
這個新家是如何防治泥鰍相互扎堆的呢?
王亮:如果是這樣它有個縫隙,它就會擠壓如果把它放平。這個它就沒有縫隙了它就不會擠壓了所以他就不會擠壓傷身體。
由于磚頭和瓷磚之間沒有縫隙,就不會像以前鵝卵石那樣留下死角,造成泥鰍的相互扎堆,而泥鰍死亡的問題也就隨即解決了!
2009年底,王亮人工繁育出了花泥鰍,消息一經傳出立馬震撼到了行業內外,花泥鰍給王亮帶了巨大的名氣,同時也帶動了其他泥鰍苗的生意,到2012年,王亮的泥鰍種苗年銷售額就達到了600多萬元。
![]() |
王亮正在捕撈的這種泥鰍,是一種特別大泥鰍。這種泥鰍是臺灣的一個新品種,與野生泥鰍相比,同樣生長4個月,這種泥鰍要比野生的泥鰍大上3、4倍!2013年4月,王亮第一次見到這種泥鰍就被震撼到了!
王亮:這么長,兩個手捧,都捧不到,這么大我想這是泥鰍嗎?
王亮意識到這個新品種,是一個大商機,他當機立斷,除了留下50畝水塘培育花泥鰍外,其余200多畝的水塘全部換養成這種大泥鰍!
不僅如此,王亮還有一個更大的計劃,這個計劃一旦成功,王亮說他的泥鰍銷售前景將不可限量!
記者:這泥鰍幾個月長這么大?
王亮:四個月。
記者:四個月是吧?
王亮:對。
今天就是這個計劃開始實施的第一步!王亮一口氣捕撈了5000斤泥鰍,盡管現場來了很多養殖戶,有的人甚至帶著現金來想買這種大泥鰍,但王亮說啥都不賣。
王亮:多少錢絕對不賣,明年大干一場嘛,你賣了明年怎么辦。
有錢都不賺,王亮這是咋想的呢?這事還要從兩個月前說起!
2013年9月的一天,就在這種大泥鰍即將養成的時候,王亮去了趟連云港,他要去那里找一個人
王亮:他是我養泥鰍的第一個師傅。
記者:你最后一次見你師傅是什么時候?
王亮:8年前。
記者:8年都沒見過了?
王亮:對。
8年沒聯系,王亮為什么現在急于尋找到這個人呢?這和王亮的財富計劃又有什么關系呢?
他叫張家敏,就是王亮要找的人,當王亮找到他的時候,張家敏,自己都非常驚訝!
張家敏:很驚訝。
記者:為什么?
張家敏:因為多少年了沒有聯系了。
王亮:他不認得我了,他感覺很驚奇,你是我說我是四川那個王,他摳摳腦袋,王一下子叫出我的名字,王亮。
![]() |
在王亮看來,張家敏就是他實現年銷售額翻三番的關鍵所在!
連云港的泥鰍養殖在全國范圍內都非常有名!而張家敏又是當地泥鰍行業響當當的人物,每年從他手里就有上萬斤的泥鰍發往國內外!而這正是王亮所看重的!
王亮:他們連云港養殖面積有5、6萬畝,而且量也非常大,在我們國內誰都知道,我們這個200畝的基地把它養好以后,作為種魚,然后再拿這個種魚到我師傅那里去,一下子大力發展,那個時候,那個量數量質量全部都起來。
王亮就是想借助張家敏的影響力,迅速把這種大泥鰍推廣開!而張家明對王亮養殖的大泥鰍也非常認可!兩人一拍即合!
張家敏:他把他的技術帶到連云港來,我們利用連云港的養殖面積的優勢,我們進行合作把這個育苗爭取在連云港做大做強!
今天,首批運往連云港的5000斤種泥鰍出發了,這批泥鰍承載了王亮的所有夢想!王亮告訴記者,有了張家敏的加盟,他對未來更加有信心了!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產致富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