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福建省三明市牧漁良種試驗推廣中心 劉源泉/文
鰻鱺養殖有精養池養殖(水泥池)和土池(經改造后的標準化池塘)兩種模式。而兩種模式將3~5厘米的烏仔苗在保溫池經140天培育成大規格鰻苗(每30~100尾/公斤)方可投放到面積比較大的精養池養殖(水泥池面積0.5~0.75畝)和土池(面積5.0畝~6.0畝)養殖成商品鰻。
經培育后鰻苗投放到大的面積養殖有個運輸過程,運輸距離有遠有近,鰻苗與四大家魚的運輸又諸多不同。本人經過多年長途鰻苗運輸,總結運輸成活率達到99.5%技術小結如下。
一、運輸過程與方法
1.運輸線路的勘查:重點勘查從起點到終點的距離,運輸鰻苗車需要行走多長時間,有幾處可供加水的地方(指山泉水),氧氣的需要量,駕駛員素質、以及車輛保養情況都要事先進行全面了解,同時還要綜合不同季節、天氣、水溫做出適當調整,制定有效的運輸計劃,以及遇到突發性情況及時處理技術措施。
2.運輸前準備、工具的檢查:主要檢查運輸魚簍是否完好無損、有無漏洞、蓬布是否漏水;氧氣減壓表是否能正常使用、氧氣圈內的氧氣是否均勻都要逐一認真檢查,避免由于上述某種原因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3.歐洲鰻苗運輸前拉網鍛煉:在計劃好出塘日期后的前2天,應停止投喂飼料,讓鰻苗體內的食物、糞便排出體外,并進行拉網煅煉,每天1次,連續2d。
4.魚簍、氧氣的安裝:將魚簍清洗干凈,裝入1/3的山泉水,保持簍內良好水質,減少鰻苗在運輸途中因缺氧造成的死亡,提高運輸成活率。再加1/3池塘水,水量占整個魚簍的2/3,調節水溫使魚簍內的水溫與鰻魚池的水溫基本相同;然后再把氧氣減壓表安裝在大氧氣瓶上,氧氣通過減壓后經高壓軟管輸送到氧氣圈,使簍內的氧氣均勻分布在水中;同時將未加碘的食鹽每簍用量1公斤,在小桶內充分溶解后潑灑在魚簍中,讓魚簍內的鰻苗在運輸途中進行苗種消毒;并用適當數量的石頭或較園的硬性物體壓在氧氣圈上,防止鰻魚苗從氧氣圈底部將氧氣圈頂上來,造成魚簍底部鰻苗缺氧死亡,而氧氣圈上部氧氣過量,水中氣泡過多,鰻苗竄出水面,消耗體力而死亡。
5.裝苗數量與路程:運輸距離200~250公里,時間在3~5小時內。
。1)水溫在25~28℃之間,鰻苗規格每公斤在80~100尾,每簍裝180~200公斤;鰻苗規格每公斤在50~80尾,每簍可裝160~180公斤;鰻苗規格每公斤在30~50尾,每簍可裝140~160公斤。
。2)水溫在28~30℃之間,鰻苗規格每公斤在80~100尾,每簍裝150~180公斤;鰻苗規格每公斤在50~80尾,每簍裝130~150公斤;鰻苗規格每公斤在30~50尾,每簍裝100~130公斤。
6.每簍裝好鰻苗:可用100﹪原生木漿的3層柔軟強韌的卷紙或抽紙約0.1米粘上可食用的調和油投放到水中,其目的是紙粘上油后可消除在運輸途中鰻苗產生的大量氣泡,減少在運輸途中由于鰻苗產生的大量氣泡覆蓋在水表面上而造成鰻苗缺氧死亡。
7.運輸途中檢查:在整個運輸途中每隔1小時隨車人員要認真查看每個魚簍鰻苗的活動、氧氣、水溫情況,同時帶好必要的用具:如撈海、下水褲、小水桶等,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8.歐洲鰻魚苗入塘:運輸到達目的地后,要提前組織人員準備好卸苗工具。在卸苗前一定要先用溫度計測量魚簍內的水溫與池塘的水溫是否相近。若溫差超過±2℃時,要進行水溫的調節,把池塘的水順魚簍邊緣緩慢加入魚簍中,再把魚簍內的水提到簍外,如此反復多次,直至魚簍內的水溫與池塘的水溫小于2℃方可卸苗入塘。
二、結果
運輸情況,見表1。
三、小結
1.土池歐洲鰻魚養殖與精養池不同,從投放到池塘養成商品規格需一周年以上甚至更長,因此無需每年都投放鰻苗。
2.運輸鰻魚苗每簍150~180公斤,在整個運輸過程中,裝苗數量與運輸路程的距離成反比。運輸路程每增加50公里,每簍裝鰻苗數量減少20~30公斤;反之運輸路程每減少50公里,每簍裝鰻苗數量可相應增加20~30公斤,以此類推。
3.鰻苗出塘運輸時間一般在每年的6月初,此時的水溫在25~28℃左右。要避開中午高溫時段運輸鰻苗,造成運輸途中死亡。裝鰻苗時間選擇在下半夜開始進行,卸苗時間控制在凌晨,因為這個時間段溫度相對較低,有利于鰻苗運輸和鰻苗投放魚塘,以確保提高運輸成活率,為提高養殖鰻魚經濟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礎。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