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小浪底水庫蓄水后,水面養殖發展迅速。2000年,在省農業廳水產局牽線下,常州市長江水產有限公司斥資3000萬元,在小浪底水庫連續5年投放銀魚魚卵12億粒。從此,黃河有了一個新的魚種——銀魚,漁業資源得到豐富。
連續投放魚卵5年后,2005年起,小浪底銀魚進入收獲期,長江公司也開始為自己即將到來的豐收歡喜不已。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由于當地一些漁民缺乏誠信,亂捕濫撈,私自向外銷售銀魚,致使銀魚大量外流,企業陷入“手持合同,無魚可收”的尷尬境地。同時,這些亂捕濫撈行為,也嚴重危害小浪底銀魚資源。
長江公司負責人單志鵬說,2005年6月,小浪底銀魚剛開始捕撈時,專家根據抽樣捕撈分析,測算出小浪底水庫當時的銀魚資源量在1000噸以上,而長江公司2005年、2006年收購的銀魚總量還不足50噸。
今年的情況更加窘迫:6月23日小浪底銀魚開捕當天,僅僅收購了2.6噸,后來經當地有關部門一再給漁民做工作,才收購3噸多,這讓單志鵬欲哭無淚。
單志鵬說,長江公司是常州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在全國100多個水庫、湖泊養殖銀魚,都是采取與當地簽訂企業出資投放魚卵合同,然后,以一定的價格向漁民收購的方式。
單志鵬無奈地說,現在為收購銀魚雇用了10多名工人,租賃了房屋和冷庫,每天的工資、食宿費、電費、租賃費就讓人承受不起。這兩年銀魚市場行情不好,利潤越來越薄,加上收不到銀魚,這對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據了解,長江公司收購銀魚后,進行就地加工,然后銷往南方城市或出口。銀魚收購價格為每0.5公斤2.9元,并向當地政府交稅。
不按合同出售銀魚,一些農民不以為然。他們認為,水庫里的魚,只要不是網箱養殖的,都是“沒家”的,誰都有捕撈、銷售的權利,所以紛紛將打撈上來的銀魚出售給上門的收購商。
10多家收購商顯然看準農民這種心理,收購價格在每0.5公斤3.5元,比長江公司高0.6元,專門到農民家門口進行收購。
目前小浪底庫區周邊的洛陽、濟源漁民有1000多人,擁有機動船、非機動船近2000艘,管理難度很大。這些漁民主要有3類:一是外地來此專門從事漁業養殖的漁民;二是當地棄農從漁的農民;三是平時種地、旺季順手撈一把的農民。
一位外地漁民遺憾地說,現在水庫銀魚很難捕撈到了,都快流失完了。
在小浪底鷹嘴山下,單志鵬看著浩瀚的水面顯得一籌莫展。他說,這樣濫捕亂撈,銀魚資源就枯竭了,我們也不敢來投資了。
市有關部門負責人說,當地部門應當加大宣傳,使農民增強誠信意識,嚴格按照合同辦事。要讓農民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不能只顧眼前利益,只有保證投資企業的利益,才能使自己獲得長久收益;如果銀魚資源一年比一年少,企業不再投入,農民怎么再得到這天上掉下來的餡餅。
漁業專家介紹說,銀魚不僅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還具有社會價值,因為銀魚鱗極少,抵抗能力較弱,對生存環境要求很嚴格,必須在三類以上水體中生活,被稱為水質好壞的“晴雨表”。
漁業專家專家呼吁,銀魚作為“環保魚”,作用巨大,洛陽、濟源漁政部門應加強協作,統一管理,使銀魚資源實現恢復性增長,讓魚類“晴雨表”常駐小浪底。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