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山東省濰坊市把“養殖業調優,捕撈業調遠,加工業調精”作為漁業經濟發展的方針,抓住主導產業培育、標準化生產、提高漁民組織化程度三項重點,六大“殺手锏”并用,強勢推進現代漁業發展。
一是大力發展健康養殖業。著力抓好主導品種健康養殖,重點抓好海參、對蝦、文蛤、大菱鲆、半滑舌鰨、梭子蟹、鱘魚、烏鱧8大優勢品種養殖,使產值過億元的養殖品種達到5個以上。今年該市重點調度5個縣市區,合力抓好海參、中國對蝦(黃海一號)、大菱鲆、黑魚、鱘魚五個品種和工廠化生產的健康養殖,建設健康養殖示范區10處。
二是組織實施標準化生態漁塘整理工程。該市有養殖池塘22萬畝,其中海水池塘14萬畝,淡水池塘8萬畝。這些池塘絕大多數是粗放型養殖的低標準池塘,設施老化,淤積嚴重,產量、效益不高,產品質量也難以保證。。此外還有40多萬畝宜漁灘涂和鹽堿澇洼荒地待開發。按照“生態、健康、循環、集約”的原則,組織實施“標準化生態型養殖池塘整理工程”,爭取年內整理改造舊池塘5萬畝,開發宜漁灘涂和鹽堿澇洼荒地4萬畝。
三是繼續實施漁業資源修復行動計劃。今年完成1000萬元的投資任務,放流梭子蟹4000萬只、中國對蝦9500萬尾、牙鲆50萬尾、文蛤苗750萬粒,青蛤苗7500萬粒,雜色蛤3750萬粒。目前,大規模的梭子蟹、中國對蝦、牙鲆的放流工作全面展開,大約要持續一個月的時間。貝類底播將于11月底完成。
四是積極發展遠洋漁業。通過加快大馬力漁船更新改造步伐,開展國際漁業交流與合作,探索國際新漁場,建立國外漁業生產基地,逐步實現由中小馬力到大馬力、由捕撈低值魚到高值魚、由近海到遠洋的轉變,為漁民增收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五是著重發展水產品加工業。淡水漁業是該市的一大自然優勢。充分利用鱘魚、虹鱒魚和黑魚的養殖優勢以及水庫銀魚的資源優勢,借助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條件,在重點庫區和鱘魚、虹鱒魚、黑魚養殖的集中地帶,積極發展淡水魚的精深加工和方便食品加工,力爭用1年~2年的時間發展水產品精深加工企業5家~8家,今年重點在淡水魚精深加工方面實現破題。
六是著力提高漁民生產的組織化程度。積極發展龍頭企業、漁民專業合作社和行業協會,提高漁民組織化程度,培育負責任的漁業生產主體,以帶動產品質量提高和優勢產業發展。爭取年內建立7家漁業生產合作社和8家漁業行業協會,將80%的漁民吸收進合作社或協會。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