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我們不接受采訪,哪怕是正面的。”位于樂清虹橋鎮蒲岐社區的一家鯊魚加工企業老板這樣告訴記者。
前些天,網上傳言“蒲岐成中國最大鯊魚屠宰場”,對此,當地人士紛紛叫冤:“很受傷,根本不是這么回事。”
“‘屠宰場’的說法是錯誤的,蒲岐只是加工場。”上海海洋大學教授、鯊魚研究專家戴小杰向記者解釋說。
連日來,記者在蒲岐走訪發現,隨著公款消費的遏制和環保意識的增強,曾經紅盛一時的鯊魚加工產業如今已日漸沒落。
當地澄清:
這里的原料基本來自外地
蒲岐是一個沿海古鎮,水產資源豐富,居民多營漁業,“鯊魚宴”更是聞名一時。
2004年,小鎮拿下了“中國鯊魚加工基地”的稱號,讓當時的蒲岐人引以為傲。
“那年,還在高速公路旁立起了大大的廣告牌呢。”當地漁民王力加告訴記者。
但是,從2011年開始,受網絡輿論影響,漁民們開始談鯊色變。
沒想到,前些天,又有一組照片開始流傳:“蒲岐成中國最大鯊魚屠宰場”。
“在網上看到被很多人罵,很難受。”當地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加工企業老板委婉拒絕了記者的采訪和參觀。
隨后,記者又聯系了幾家鯊魚加工企業,同樣吃了閉門羹,“正面的也不要說,我們怕了。”
不過,他們在電話里都這樣澄清:“我們是做鯊魚產品加工的,原料基本來自外地。偶爾才有鎮里的漁民誤捕到鯊魚并且死了,會送到我們這里來。我們也不采購瀕危鯊魚。”
樂清市海洋漁業局人員告訴記者,鯊魚屬于“兼捕性魚類”,通常是在拖網捕撈經濟型魚類或者海釣金槍魚時,誤捕了鯊魚。
“蒲岐目前沒有一條可以下海的漁船。”他介紹說。
樂清市海洋與漁業部門表示,蒲岐鯊魚加工產業主要是針對國內鯊魚進行深加工,并不直接屠鯊,所收購鯊魚也多來自山東、福建等沿海港口,以及東南亞、歐美地區。
“浙江海域也有鯊魚,但很少,而且個頭很小,“2011年以前漁民誤捕到的鯊魚還比較多,2011年以后已經很少了。”該局一名人士介紹。
往昔
說起蒲岐的鯊魚,戴小杰很清楚。“我去過幾十次了,最近的一次是去年的11月。”
他告訴記者,蒲岐鯊魚加工產業是得到了國家相關部門許可的,“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
蒲岐漁民收購鯊魚加工掙錢的故事,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就開始了。
“當時,漁民家里沒有電話。外地哪個漁港有了鯊魚,線人就會發電報告知。對方說出鯊魚有多長后,蒲岐人就能估測出鯊魚的重量。那時,加工條大鯊魚,可以掙千把塊錢!”當地一名鯊魚加工企業家回憶。
由于當時外地的漁民既不會加工也沒有銷路,基本上鯊魚的價格都是蒲岐人說了算,一條大鯊魚若是能賣到五六千元,外地的漁民就很開心了。
許多人,遠道趕來吃“鯊魚宴”
多名當地漁民回憶,20多年前,村里的河面上,隨處扔有鯊魚的廢料,因為當時鯊魚的利用率極低,而今時不同往日,鯊魚渾身都是寶貝。
“全國的鯊魚加工基地有很多,其中以蒲岐最為出名,主要是因為我們能變廢為寶,把別人不要的‘下腳料’經過深加工,提取附加值。”戴小杰說,蒲岐是全國鯊魚集散中心。
這里大大小小的加工場,取走值錢的魚鰭后,魚唇、魚油、魚骨、魚肉、魚肚、魚頭,通通會被加工,每一部分都被制成營養食品。
“工人一般會將整副鯊魚皮鋪在桌上,然后將魚肉刮出,再將帶有少量肉的細骨放入大鍋內加熱,連肉絲也不放過,積少成多后曬干再轉售。”從事鯊魚加工多年的一名師傅稱,鯊魚頭部軟骨會被切碎,可以做成魚骨湯,只有鯊魚腸被視作廢物。
上世紀90年代是蒲岐鯊魚產業發展的盛期,各加工企業已經從傳統的勞作模式中走出,向“深、細、精”和多元化方向發展。
“國外很多地方捕到鯊魚往往只把魚鰭割下,整條鯊魚扔回海里。而蒲岐對鯊魚的深加工可以達到98%,是全世界對鯊魚資源利用率最高的地方。”當地一家鯊魚加工企業的負責人王海豐說。
鯊魚加工企業,帶動了周邊以“鯊魚宴”為特色的餐飲業,虹橋一帶有幾十家以鯊魚為主的海鮮樓,這些海鮮樓依附于鯊魚加工企業而生存。
“那幾年,到虹橋吃鯊魚,那是很流行的,臺州,福建等周邊地方也都會趕來。”當地一名餐飲業人士說。
鯊魚數量在減少,加工企業跟著銳減
但是,如今的蒲岐,鯊魚產業正在不斷走向沒落。
“比以前差多了,生意越來越難做。”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板感嘆,20多年前,多的時候,一天就能見到好幾條萬斤以上的大鯊魚,前幾年有十幾條,去年才寥寥數條。
一名當地的漁商也說,鯊魚的數量在日漸減少。
“以前蒲岐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鯊魚加工作坊,后來產業提升合并成了公司。幾年前還有十幾家,現在只剩3家了。生意越來越不好做。”半輩子都在從事鯊魚加工業的王海豐說。
據介紹,鯊魚加工產業在當地是特色產業,但并不是支柱產業,蒲岐從事鯊魚加工的只有300多人。
“近海捕撈力量太過度了,導致鯊魚的數量越來越少,個頭也越來越小。”戴小杰說。
他介紹,目前,全世界約有400多種鯊魚,其中除鯨鯊、姥鯊、噬人鯊等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外,其他種類的鯊魚并非限制捕撈的對象。
樂清市海洋與漁業執法大隊負責人說,執法大隊每個月還會對當地鯊魚加工企業進行日常檢查,看是否存在違規加工受保護的水生動物。對倉庫中一些無法確定的加工半成品還會送去檢測,如果發現違規將立案調查。
八項規定出臺后,魚翅價格降了30%
資料顯示,中國沿海省份對鯊魚的捕撈產量在全球并不突出。2013年發布的《中國鯊魚產業報告》列出了2009年全球鯊魚類捕撈產量前15位的國家和地區,中國大陸排在15名之外。報告指出,前15位國家和地區捕鯊產量占到全球捕鯊總量的71.1%。
另一方面公眾環保意識增強,尤其中央八項規定出臺以后,消費市場萎縮得相當厲害。
“八項規定出臺后,魚翅消費銳減,價格降低至少30%,很多捕撈公司即使捕撈到鯊魚也扔回海里。”王海豐說。
曾經紅火一時的鯊魚宴也少人問津。
“公款消費少了,我們的生意自然也淡了。”當地一家知名酒店的負責人說,以前來吃鯊魚宴的客人除了公款消費,大多就是企業老板宴請政府官員。
他說,現在酒店已經把這道名菜“下架”了。
而民眾環保意識的提升,也促使鯊魚產業走下坡路。姚明等一些社會名人和動物保護協會的呼吁,“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這句話已深入人心。
此外,當地漁業部門還介紹,在蒲岐,當地鯊魚加工企業正開始不斷深化加工工藝,在挖掘鯊魚附加值的同時,還涉及海參、鮑魚等海產品的綜合開發利用。而鯊魚深加工這一內容,有望被更多的海洋生物開發所取代。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