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3月底的一個午后,位于海南老城經濟開發區的海南翔泰漁業股份有限公司內,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從文昌、瓊海等地剛拉來的一筐筐活蹦亂跳的羅非魚,被送上生產線,經過開片、去皮、磨皮、去刺、去邊、分級、清洗等系列工序,被加工成羅非魚片。
這些羅非魚加工產品,以往基本銷往國外。近兩年,它們開始多了一個去處,小部分被送上國內的餐桌。
與翔泰漁業一樣,今年,海南勤富食品、蔚藍海洋食品等以往主攻國際市場的企業,紛紛盯上了國內市場,著手國內市場的開發。
回顧海南水產品出口轉內銷的歷程不難發現,在羅非魚發力內銷之前,以往主要用于出口的對蝦、金鯧魚,近年來已在內銷市場闖出了一片新天地。它們在內銷市場上的收獲,在品牌打造、物流保障等方面的困惑,值得參考。
一定要拓內銷嗎
出口受限越來越多
海南羅非魚產業一貫依賴出口,但自2010年開始出口價格一路下滑,羅非魚產業必須轉變,否則將被淘汰。
最近,海南羅非魚加工企業和養殖戶們樂開了花,羅非魚出口價格高企,塘頭收購價已達到每斤5元多,企業和養殖戶們普遍賺錢。
盡管出口行情非常好,但海南勤富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勤富堅定地認為,海南羅非魚,得積極開拓內銷市場。
周勤富,人稱“海南羅非魚大王”,已在海南養殖羅非魚達20余年,并從事羅非魚加工生產。
他的這一結論,來源于近年來羅非魚生產中的不少煩心事。
“今年的羅非魚價格之所以高,主要是因為量少。”周勤富說,去年,羅非魚價格下滑,廣東、廣西等地的不少養殖戶放棄了羅非魚養殖。
在周勤富的記憶中,海南羅非魚產業一貫依賴出口。自2010年開始,海南羅非魚出口價格一路下滑,2010年時曾賣到5.1元/斤,2013年上半年的賣價僅3.8元/斤,養殖戶們損失頗大。在此期間,羅非魚價格忽高忽低。
不過,在美國等消費市場上,羅非魚的價格一直頗為穩定。
“不是國外市場不需要羅非魚,而是國內羅非魚生產太依賴出口,一哄而上,供過于求。”周勤富說,國內價格競爭激烈,直接造成了前幾年海南羅非魚價格的起起跌跌。
“只有發展內銷,出口才不會太被動。”翔泰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榮杰指出,目前海南羅非魚出口被動體現在多方面,除出口價格競爭激烈外,還包括貿易壁壘不可預測、出口利潤降低等。
最近幾年,國外非政府組織不斷推出可持續認證,中國羅非魚出口到國外,需按進口國不斷變化的要求進行生產。另外,因匯率損失等,羅非魚出口利潤降低。
省對蝦養殖協會秘書長王平記得,前些年,大部分用于出口的海南對蝦,因美國等采取反傾銷措施,迫不得已走上內銷之路。目前海南對蝦主要用于國內市場消費,市場狀況良好。
兩條腿走路,從依賴出口到謀求國內市場發展空間,這已成為國內不少羅非魚生產企業的共識。“中國羅非魚產業到了必須轉變的時刻,否則將被淘汰。”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相關負責人認為。
對于海南羅非魚出口市場,盡管遇到的問題不少,但業內人士對這一市場仍舊看好。
“未來海南羅非魚出口市場比較樂觀。”周勤富分析,一方面,羅非魚被譽為“21世紀之魚”,其國外的市場非常成熟,歐美國家消費羅非魚已有約50年的歷史。在美國,羅非魚是第三大水產品消費產品。另一方面,與國內其他省份相比,海南養殖羅非魚優勢明顯,產量高,品質好,有競爭優勢。
內銷前景看好嗎
市場很大但需品牌
國人開始喜食羅非魚,北京、上海、大連等地不少西餐廳與壽司店開始銷售羅非魚片,羅非魚片銷量呈增長態勢。
想法子讓國人
愛上吃羅非魚
海南蔚藍海洋食品、勤富食品、翔泰漁業、鯉河食品等,去年已紛紛著手布局國內市場。其中勤富食品在上海、天津、深圳、武漢等地建立了銷售網點,去年該公司羅非魚國內銷售額約占出口額的1/10;翔泰漁業在北京設立了分公司,產品在上海、廣州以及東北、西北地區均有銷售。
與出口額相比,目前海南企業的羅非魚國內銷售額普遍很小。海南蔚藍海洋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林孝文認為,由于長期以來形成的消費習慣以及產品形象,短期內羅非魚內銷需求大幅度增加不太可能。
“羅非魚拓內銷需要一個過程。”林孝文提出,市場需要推廣和培育,需花時間改變消費者不吃羅非魚以及少吃加工水產品的消費習慣。
不過,令加工企業高興的是,在去年的國內市場銷售中,企業主們明顯感到消費者消費習慣的改變,羅非魚片銷量呈增長態勢。有資料顯示,北京、上海、大連等地不少西餐廳與壽司店在銷售羅非魚片,這些地方以往沒有消費羅非魚的習慣。
對蝦金鯧魚
內銷帶好頭
“羅非魚內銷市場潛力很大。”我省多家加工企業指出,在產品特性上,羅非魚肉質鮮美、無肌間刺、營養豐富、性價比高;消費需求方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魚類產品需求增加,“80后”、“90后”人群的消費習慣在改變。
海南對蝦、金鯧魚廣闊的內銷市場,給羅非魚企業開拓內銷市場增添了不少信心。
因金鯧魚出口市場乏力,海南臨高海豐養殖公司從2010年開始進軍內銷市場。由于市場推廣不足,當年金鯧魚內銷市場行情并不好。不過,沒幾年,經過參展推廣等,如今的金鯧魚在國內已頗為受捧。
“目前海南金鯧魚主要供應國內市場,國內市場也非常大。”海南臨高海豐養殖公司總經理黃達靈說。
“10年前我國對蝦的出口比例是60%,如今對蝦的出口比例非常小,而且國內對蝦的生產總量10年來增加了數倍。”中國水產加工與流通協會秘書長崔和在一次羅非魚相關會議上介紹。“對蝦產業的今天,就是羅非魚產業的明天。”
運輸有天塹
想贏靠品牌
目前,國內其他省份的羅非魚加工生產企業紛紛進軍國內市場。未來如何在競爭中取勝,擺在海南羅非魚面前。
與其他省份相比,海南羅非魚內銷有優勢也有劣勢。一方面,海南羅非魚嚴格實行標準化養殖,按照出口要求進行加工生產,產品質量好,無土腥味、無藥殘、無添加劑,但養殖成本高。另一方面,因過海等因素,海南羅非魚內銷物流成本相對略高。
“海南羅非魚內銷,當務之急是需宣傳,需打出品牌。”周勤富認為,當前國內消費者越來越關注食品安全問題,海南高品質的羅非魚產品肯定會受到市場歡迎。
在省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秘書長覃學友看來,在品牌打造和市場推廣上,光靠企業的努力還不夠。從近兩年的情況看,一些企業在市場推廣上明顯心有余而力不足,資金投入大。
“政府應加大對我省羅非魚等優質水產品的品牌宣傳。”覃學友建議,可制作我省優質水產品的宣傳廣告;組織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市場推介活動;安排專項資金扶持我省水產品品牌建設等。
羅非魚產業
對于海南
從產業發展上看,羅非魚是我省主要出口產品,海南羅非魚及其制品出口量在全國穩居前兩名。去年海南出口額約37億美元,其中成品油出口額12.4億美元,機電產品出口7.8億美元,農產品(000061,股吧)出口額為6億美元,排在第三位。農產品出口額中,以羅非魚為主的水海產品出口額約占9成,達5.3億美元。
從促進就業上看,目前在海南從事羅非魚養殖、加工、運銷等的人員達10余萬人。
海南羅非魚如能成功開拓國內市場,實現兩條腿走路,無疑會讓這一產業走得更快更穩。一方面,可以有效化解過分依賴國際市場的風險,擺脫價格惡戰、應對貿易壁壘等,促進海南外貿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將推動海南羅非魚產業優化升級,促進海南水產行業加速發展。
內銷障礙何在
口味不同 物流太貴
主要用于出口的條凍羅非魚在中國“水土不服”,鮮活羅非魚又卡在物流成本和保活技術上。
障礙
出口可凍
內銷要活
出路
開發新產品
進行深加工
海南翔泰漁業股份有限公司的一間加工車間里,近日,數百名員工“全副武裝”,忙著對鮮活的羅非魚開片、去皮、去刺等,加工成羅非魚片。員工們進加工車間前需全身消毒,并且穿好工作服,戴好工作帽、橡膠手套等。
“國外對食品安全要求很嚴格,我們生產的羅非魚片質量安全有保證。”劉榮杰對產品質量信心滿滿。
海南加工出口的主要羅非魚產品,便是這種凍羅非魚片和條凍羅非魚。
進軍內銷市場,這兩類產品是否會“水土不服”?
劉榮杰通過去年的內銷市場開拓發現,條凍羅非魚在國內不好賣,不過凍羅非魚片在北方市場的銷路不錯。“批發商接受不了條凍羅非魚的價格,認為價格太高。”劉榮杰分析,條凍羅非魚出廠價格以15元/公斤計算的話,消費者會選擇購買市場價格相差不太大的海魚,包括帶魚、金鯧魚等。
從全國來看,南方人喜歡吃鮮活水產品,北方人對冷凍水產品的接受程度相對較高。往年,海南對蝦出口產品為凍品等,如今,鮮活對蝦在國內最暢銷。
海南鮮活羅非魚開拓內銷市場,目前這條路進展困難。一方面,鮮活水產品物流費用高,售價稍高的水產品做鮮活市場更劃得來。另一方面,鮮活水產品保活技術尚待突破,不能支持遠距離保活。
對比鮮活羅非魚和加工速凍羅非魚,周勤富認為,消費者應該會改變消費習慣,慢慢接受加工速凍羅非魚。“加工速凍羅非魚更干凈、更安全。”周勤富指出,水產市場上售賣的一些鮮活水產品,往往未進行藥物殘留檢測,而且容易攜帶細菌。相比之下,海南一些加工企業生產的速凍水產品,其產品營養未損失,產品鮮度未改變,而且無藥殘等,產品質量安全更有保障。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食品類菜品與休閑即食類食品越來越有市場。廣西百洋水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羅非魚為原料,推出了魚宴大餐,共有12道菜品,使用了多種烹飪技法,正逐步受到市場歡迎。
海口家樂福超市相關負責人陳玉告訴記者,海南人喜愛吃鮮活水產品,不過近年來,海口家樂福超市內的魚丸、凍羅非魚片的銷量有所上漲。“冬天魚丸等賣得更好,消費者主要用其當火鍋原料。”
“將羅非魚產品更好地打進國內市場,一大行之有效的辦法便是開發深加工產品。一方面解決了鮮活產品物流的難題,另一方面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業內人士提出,羅非魚內銷應注重產品品種多樣化,建議加快推動新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并以貨真價實贏得市場。
障礙
海運空運貴
陸運難保活
出路
搭建電商
冷鏈物流
在開拓國內市場過程中,我省經銷羅非魚、金鯧魚、對蝦產品的企業,普遍反映的一大問題便是物流問題。
空運方面,海南水產活品一般依賴空運,而空運包裝費用過高。目前我省空運包裝箱由機場壟斷銷售,每套售價遠高于市場售價。
海運方面,海南水產凍品的過海費用高。例如,我省港口與湛江港的收費相比,同樣40呎的水產品集裝箱,本地費用(拖車、柜檢消毒、港建費等)比湛江港高約500元-1000元。
陸運方面,海南水產品保鮮、保活設備落后,保活技術不過關,產品銷路受阻。
“物流難題,直接影響著海南羅非魚等產品的內銷競爭力。”我省水產企業提出,我省應整治物流行業壟斷行為,同時在冷庫建設、物流運輸工具等方面給予資金和政策扶持,加快發展水產物流產業。另外,我省可扶持一些規模大、信譽好的企業在主要城市設專售或直銷實體店,建立專業的物流配送體系,逐步完善海南優質水產品內銷市場供應鏈條。
今年,海南多家羅非魚加工企業的國內市場開拓計劃中有一項新舉措,即搭建網絡銷售平臺。利用電商銷售羅非魚,對于企業而言可以增加產品銷量,實現品牌銷售;對于消費者而言,因省去了中間環節,消費者可以買到更便宜、更新鮮的水產品。
但省電子商務協會執行秘書長郭紅星認為,目前海南水產品銷售依靠電子商務尚早。“冷鏈物流體系未建立等,正影響著海南水產品電子商務的開展。”最近,省電子商務協會進行調研時發現,海南物流企業中擁有冷藏車輛的很少。“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相信這一狀況在兩三年內會有明顯改善。”
海南臨高海豐養殖公司去年已在網上銷售冰鮮金鯧魚,不過效果不太理想。“快遞公司往往將貨放幾天再發貨,魚都放壞了。”
海豐養殖公司去年依靠電商渠道銷售的金鯧魚,物流成本非常高。“運輸和包裝成本是產品價值的兩三倍。”海豐養殖公司相關負責人希望,政府能針對電商物流做好協調工作,同時對冷鏈物流體系建設予以補貼。
海南省昌江南疆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義軍,這兩年摸索對蝦電商營銷時有個很深的體會:品牌對于電商營銷非常重要。“我們在網上主推對蝦產品是綠色、安全的,但關鍵是怎樣讓消費者相信。”李義軍建議。
障礙
養殖面積
開發有限
出路
淘汰粗養
發展精養
羅非魚,作為一大優勢水產品,在海南的產量不小。相關數據顯示,去年,以羅非魚為主的我省淡水養殖產量為44.06萬噸,我省出口羅非魚10.4萬噸。中國出口羅非魚約三成由海南產,而歐美市場上大部分的羅非魚來自中國。
隨著羅非魚出口市場的持續發展以及內銷市場的拓展,在產量上,海南羅非魚加工生產能否滿足市場的需求?
在文昌養殖加工羅非魚的周勤富明顯感覺到,這幾年,文昌羅非魚的養殖面積在縮小。“大概縮小了兩三萬畝。”周勤富估計。
這些原先養殖羅非魚的地方,有的是水庫,現在恢復了蓄水功能;有的改養鰻魚。“前幾年羅非魚價格不高,養鰻魚更賺錢。不過照今年的行情,養羅非魚比較賺錢。”周勤富算了一筆賬,按每斤羅非魚賺1.5元計算,養羅非魚一畝地一年可以賺約8000元。
隨著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步伐的加快,土地資源將越來越少,可供發展水產養殖業的空間有限,但海南羅非魚在產量上仍有不少挖掘空間。
省海洋與漁業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海南山塘水庫星羅棋布,可利用養殖的荒地、荒水面積仍較大。另外,我省正通過積極的財政扶持政策及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建立,使許多養殖戶淘汰傳統的粗養模式,積極發展羅非魚精養模式;實施低產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工程,使水產養殖單產翻番。
障礙
水產加工
產能過剩
出路
目光撒向
海捕產品
從加工產能上看,海南水產品加工業存在著產能過剩問題,有些大企業的開工率也僅8成。“海南加工廠不能再擴了。”業內人士指出。
在產能方面,覃學友認為,隨著內銷市場的開發,海南加工企業需調整產能結構。“不要光盯在羅非魚、羅非魚片身上。”覃學友建議,一方面不光加工羅非魚片,還可加工羅非魚調味產品等,另一方面海南海捕產品豐富,有待得到加工利用。
加工質量上,目前國內一些水產品凍品,特別是凍魚凍蝦,包冰現象嚴重,包冰程度達30%以上,價廉質低的不正當手段降低了內銷市場的品質。我省水產加工企業期待,制定國內市場水產加工產品加工標準,從而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