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僑報》7月19日載文《化解“中國產品安全危機”靠內功》,文章摘要如下:
今年3月底,美國相關機構頭一次將寵物死亡事件與來自中國的寵物食品原料聯(lián)系起來。自那時起,美國接二連三爆出玩具含鉛量過高、牙膏含有害成分、輪胎不安全,水產品不合格等中國產品安全事件,到今天,已經釀成為“中國產品安全門”風波,是中國產品進入美國市場這么多年來,從來沒有遭遇過的。而且,這風波有向世界蔓延之勢,在歐洲,在南美,甚至在亞洲,“中國制造”飽受安全質疑,產生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中國經過一段時間沉默之后,采取多管齊下的反擊戰(zhàn)術:一方面,快速處決前任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長鄭筱萸,顯示中國狠抓產品質量的鐵腕;另一方面,公布美國出口中國的產品也存在大量的質量問題,同時指責西方媒體夸大中國出口產品的安全性問題。
令人疑惑的是,“中國制造”大規(guī)模來美并非始于今日,為何今天突然成為眾之的?毫無疑問,其中有超越產品安全本身的因素在作祟。產品品質與安全標準,歷來是貿易保護主義者的法寶。在美國對華貿易逆差迭創(chuàng)新高的情況下,有心人當然會加以利用。對“中國制造”安全問題的質疑,在美國已經形成了一種氛圍,一些議員趁熱打鐵,“理直氣壯”提出一些制裁、打壓中國產品以及人民幣匯率的各種提案。如“要求食品生產商標明產品來源地”法案,就是其前奏曲。
由于“中國制造”出了問題,美國人甚至由此而重拾對“美國制造”和“美國霸權”的信心,減少對“中國超美”的恐懼。《華爾街日報》的一篇題為“中國綜合癥”的文章中說:“蜂擁而至的產品召回事件不僅表明中國并不是讓我們心生畏懼的制造強國,也讓我們看到了美國的優(yōu)勢,一種容易被忽略的優(yōu)勢。”
仔細分析,在“中國產品安全”風波中,存在以下三種情形:第一,中國產品確實存在問題。第二,中美產品安全標準不一。如牙膏中二甘醇的含量,過去中國只有企業(yè)標準,沒有國家標準。第三,美方的夸大其詞。美國聯(lián)邦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的記錄顯示,從去年7月到今年6月,印度和墨西哥被美國拒絕接受入境的食品貨柜數量均超過中國。中國并非“首惡”。
我們認為,對各種情形中方應區(qū)別對待:對美方的夸大不實,應據理力爭,高調反擊。對中美標準差異,應相互協(xié)調,找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共同點。而對于中國產品存在的問題,應認真面對,采取有力措施解決,而不輕易將其歸結為他人的惡意。
如果我們撇開對美出口,從總體來看,中國產品質量問題絕不可以掉以輕心。目前,中國產品存在以下幾種現(xiàn)象:內銷產品質量差于出口產品;在出口產品中,中小企業(yè)產品質量差于大型企業(yè)產品,中國企業(yè)產品質量差于外國企業(yè)的貼牌產品。不僅國內“毒奶粉”、“毒魚”、“毒蛋”、“毒肉”等報道不絕于耳,而權威機構的調查也說明了質量問題的嚴重性與不平衡性。
因此,中國產品質量的問題,是一個監(jiān)管問題,同時也是結構性的問題。在監(jiān)管問題上,鄭筱萸的濫用職權,罔顧人命,為不合格的藥品和藥廠開綠燈,突顯了中國產品監(jiān)管的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現(xiàn)象。所以,殺了鄭筱萸幷不意味著問題的解決,中國在嚴格執(zhí)法方面還必須痛下殺手,使得不法廠商違法的代價,遠遠高于其獲利空間。其次,中國的產品質量監(jiān)督還有過多依賴國家的問題。
中國人的智慧告訴我們,壞事可變好事,危機包含轉機。如果中國人把這次“中國制造”的危機,化作加強質量監(jiān)督,改進機制,提升產品層次,提高產業(yè)結構,從而改善產品安全性能的機會,讓“中國制造”不僅價廉,而且物美;不僅質量好,而且檔次高;不僅出口產品優(yōu)秀,而且內銷產品可靠;不僅要讓世界放心,更讓中國人放心。勤修內功,才是最終化解“中國產品安全危機”的不二法門。
南方漁網編輯:張弘
發(fā)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加工貿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