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連江縣是我省的水產大縣,但其加工轉化率僅為30%,成為連江的短腿產業。2006年3月,全國規模最大的水產加工基地——連江縣海峽兩岸水產品加工基地建設正式啟動,希望通過引進外來的水產品加工企業,提高本土的水產品加工轉化率。引鳳筑巢能否助連江水產加工業不再短腿?
筑巢引鳳因勢利導
去年啟動的連江縣海峽兩岸水產加工基地規劃面積11072畝,目前800畝用地已平整完畢交付使用。為鼓勵優秀企業入駐基地,連江縣推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給予企業稅收補助,減免水費、行政性收費等。
上月結束的海交會連江專場推介會上,福州海匯食品在連江海峽兩岸水產加工基地舉行了動工投產儀式。另外還有3家企業已簽約落戶加工基地,計劃年內開工投產。這4家企業總投資達11800萬元,而其余企業仍在接洽中。
連江縣海洋與漁業局的負責人表示,這主要是由于目前基地各項設施正在完善,而他們更希望加工基地能借助地緣優勢,著力發展對臺加工業。連江距馬祖最短距離僅為8000多米,海上對臺貿易活躍,而臺灣水產品加工業在全球都享有較高知名度,其產業鏈已形成一定規模,如果能引進臺資企業,將有助于提升連江水產品加工的科技含量。
短腿產業“短”在何處?
事實上,連江縣的水產品加工企業眾多,已注冊的有96家,其中上千萬元企業12家,上億元企業2家,甚至還有百洋、天源等6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但加工企業雖多,其去年加工產量僅有25.96萬噸,轉化率30%,與世界漁業發達國家的60% 70%相比,與省內先進縣(市)的50%以上相比,有較大差距。
連江縣海洋與漁業局有關人士認為主要有4方面的原因:首先,連江加工企業雖多,但加工層次偏低。其次,水產加工業整體素質較低。第三,企業品牌意識淡薄,市場拓展力度不夠。第四,行業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低。全縣12家產值超千萬元的水產加工企業固定資產投資款僅1.5億元,企業融資困難,缺乏擴大再生產的能力。
基于上述因素,連江縣開始積極“引鳳筑巢”,破解水產品加工困境。但有關人士表示,引“鳳”入巢確實可以增加連江水產品的加工轉化率,但有數量還要有質量,以其先進的加工技術、管理方式、人才優勢帶動本土加工業發展,重塑連江水產品加工產業形象。
直面挑戰重在品牌
當前,連江主要加工魚、蝦、貝、藻4大類水產品,共100多種品種。一些本地加工企業老總坦言,雖然當地水產量大,但由于近年來各地捕撈過度,海洋資源衰退,蝦皮、魚糕等原料需從省外引進,無形增加了采購成本。連江最大的水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百洋食品的蝦皮精加工技術在全國首屈一指,成為公司主要利潤收入,但由于今年蝦皮資源減少,加工產量從去年的150噸減少到30多噸。
另一方面,連江縣水產品以粗加工為主,企業利潤微薄,的確需要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
對此,漁業專家表示,引“鳳”之舉重在提升自己的品牌效應,連江應規范全縣水產加工企業,積極開展縣企業質量認證和企業產品標準化生產,使其與國際市場接軌;同時,依托現有的精加工項目和龍頭企業的輻射作用,促進加工產業的集聚與重組。
此外,海峽兩岸水產品加工基地的工作人員也表示,今年連江財政將投入近億元,并通過向商業銀行貸款,拓寬融資渠道,加大基地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筑“巢”步伐。同時,基地還將舉行招商推介會,并借助“9·8”、漁業博覽會等平臺,吸引海內外客商盡早入“巢”,在未來幾年里陸續開展魚、蝦、貝、藻精深加工項目。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