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提示:受甌江、飛云江、鰲江等入海水流影響,我市近岸海域水體富營養程度嚴重,導致赤潮災害時有發生,沿海漁民及養殖戶遭受損失,這不僅威脅沿海地區居民身體健康,也較大程度影響海產品的生產,嚴重制約了海洋經濟的發展。
每年6月至8月是赤潮高發期,處于非常時期的我市赤潮現象不容忽視,這一時期的海產品市場供應更應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
示潮頻現近海
都是陸上污染惹的禍
今年5月5日,南麂大沙岙周邊海域發現赤潮,面積約2平方公里,呈褐色片狀分布;5月6日,赤潮面積擴大到3平方公里;5月7日赤潮面積迅速擴大,達25平方公里。
時隔僅一個多月,6月17日,南麂附近海域再次發生赤潮。6月18日,面積擴大至約110平方公里,19日面積達120平方公里,范圍擴大至整個南麂海域,波及養殖區和海水浴場等敏感海域……
慶幸的是,由于發現及時,兩次赤潮造成損失輕微,且已退去。眼下正值赤潮的高發期,我市沿海“防潮”形勢不容忽視。僅去年,全年共發生赤潮10次,累計面積近3100平方公里,明顯高于往年。
產生赤潮的藻類是海洋固有的生物種類,正常生長為魚類生長提供食物,只有在海水富營養,又逢持續高溫,過量繁殖,才成為海洋災害——赤潮。由于赤潮形成原因錯綜復雜,莫衷一是,但可以肯定的是,大量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沿海,導致近海、港灣富營養化程度日趨嚴重,是誘發赤潮發生的主要“元兇”。
去年我市對陸地入海排污與排污口附近海域生態環境質量進行一次調查。情況不容樂觀,僅原溫州扶貧開發區、樂清磐石化工排污口、洞頭北岙埭口排污口、瑞安城東排污口等七處入海排污口,不同程度存在超標排污,鄰近海域生態環境令人擔憂。
我市海洋環境質量公報顯示,市民日常使用的各種含磷洗滌劑是海洋中磷的主要來源。磷隨污水排入到海洋中會導致海水的富營養化,成為誘發赤潮的“溫床”。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