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加強漁業面源污染整治,保護漁業水環境,提高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近幾年市水產局采取四項措施展開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為減少因養殖密度過高或設置網圍網欄過多而出現自身污染事故多發的現象,對我市“三網”(含吊蚌)超面積養殖,在3年內按照40%、40%、20%的進度清撤,2008年嚴格控制在漁業生產許可水面的10%以內。近兩年在有關鎮和單位的共同協作下,認真執行吳政辦[2005]66號《轉發市水產局關于嚴格水域生產管理的意見的通知》精神,去年底完成清撤面積8806畝,占總面積的42.5%。今年40%的清撤目標正在按計劃有序進行。
二、近幾年來加大宣傳,壓縮南美白對蝦的養殖面積,而對于從事南美白對蝦養殖的養殖戶,通過科技培訓,大力倡導改直放苗為淡化苗,同時逐步壓縮高密度南美白對蝦養殖,在技術上采取集中淡化到低鹽度的方法,來減少鹽的投放,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三、尾水凈化試驗與推廣。在沿太湖地區,部分高密度養殖池塘的外排水——尾水的排放,做到生物制劑或凈化池凈化后排放,使其對外源水域無污染。并在在沿太湖的橫扇鎮進行了尾水凈化處理的試點,并取得了成功。正計劃在沿太湖的橫扇、七都等地建立漁業水域功能區環境管理制度,以配合環保局共同搞好污染物入湖的總量控制與管理,減緩漁業水域環境受破壞的壓力。
四、加大技術指導,把好技術關,大力推廣生態高效養殖模式。一是推廣對水體環境影響極小的高效養殖模式——蝦蟹混養套養鱖魚的模式,今年全市已達5萬多畝。二是太湖圍網養蟹提倡減少人工餌料投喂量,以天然餌料為食,投放凈化水質的花白鰱,以減少對水體環境的影響。三是依托無公害基地的整體推進,對減少我市的漁業面源也產生了積極的效應,全市38萬畝養殖面積中有21.55萬畝為無公害生產基地,平時嚴格按無公害操作規程進行操作,嚴格飼料投入,禁用違禁藥物,減少了漁業的面源污染。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加工貿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