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針對水下爆破對中華白海豚生存帶來的威脅,市海洋與漁業局昨天說,目前我市已自行研制出一套水聲信號驅趕裝置,可以在水中搭建一道“聲墻”,提醒中華白海豚遠離危險。
這道“聲墻”的研制,是《廈門海域水下爆破等作業對中華白海豚的影響及水聲監測系統的構建》研究項目的一個重要內容。此研究項目由市海洋與漁業局組織開展,并于近日通過了專家評審。
據介紹,這道“聲墻”即水聲信號驅趕裝置的原理是:通過設定一些重要的技術參數,并將這些參數應用于實際中,人工搭建一堵“聲墻”,“告訴”中華白海豚“前方有爆破”,使它們能夠及時避開危險。除了這堵“聲墻”外,研究人員還利用先進的水聲數據采集及信號處理、CDMA無線傳輸、客戶/服務器模式信息服務等技術,自行研制開發了一套國內首創的“水下爆破遠程水聲監測系統”。市海洋與漁業局說,這套系統“下海”后,什么地方正在進行水下爆破作業,工作人員在岸上就可以掌握得一清二楚。在研究項目中,研究人員得出了水下爆破沖擊波對中華白海豚致死致傷的最小聲壓峰值(最小聲壓級),首次提出了廈門港海域水下爆破聲壓、藥量和作用距離之間關系的半經驗公式。
市海洋與漁業局說,中華白海豚是國家一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有“水中大熊貓”之稱,閩港臺漁民親切地稱之為媽祖魚、鎮港魚。廈門海域是中華白海豚的主要棲息地之一。近年來廈門及周邊海域海洋工程項目的增多對中華白海豚等海洋生物的種群生存造成了嚴重影響。以上研究成果,一方面可以為主管部門確定水下爆破作業進行時中華白海豚的安全距離提供科學依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強對水下爆破工程的全天候監管。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