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廳長王守信,威海市領導張惠、湯光運、畢禮偉、李淑芳與200名漁民、志愿者一起來到高區小石島漁業碼頭,共同將80萬尾魚苗放流到大海。當天,文登、乳山、經區增殖放流活動也同時啟動,全市共計放流水產經濟類苗種200萬尾。今年,威海市將放流14億尾水產苗種,并首次增加了鯉魚、草魚、鰱鳙3個淡水魚種。
7月18日,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廳長王守信,威海市領導張惠、湯光運、畢禮偉、李淑芳與200名漁民、志愿者一起來到高區小石島漁業碼頭,共同將80萬尾魚苗放流到大海。當天,文登、乳山、經區增殖放流活動也同時啟動,全市共計放流水產經濟類苗種200萬尾。今年,威海市將放流14億尾水產苗種,并首次增加了鯉魚、草魚、鰱鳙3個淡水魚種。
7月18日下午1時30分許,在小石島漁業碼頭,1000多個裝有牙鲆、黑鯛、黑鲪三種魚苗苗種的箱子在船上整齊碼好,等待增殖放流活動的開始。下午2時許,伴隨著清脆的汽笛聲,載有放流魚苗的船只駛出碼頭,參與放流的人員一道將80萬尾魚苗苗種放流到大海。
養護海洋資源,維護生態平衡一直是我市的重點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漁業資源修復,早在2005年就啟動了漁業資源修復行動,采取各種人工增殖手段,通過放流、底播、移植等各種類型漁業資源增殖措施,提高漁業資源生產能力,改善漁業資源種群結構和質量,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10年間,增殖放流苗種已經超過65億單位,增殖放流政策為科學開發海洋資源注入了無限活力。”市海洋與漁業局漁業科負責人說。
據介紹,今年,我市以選擇和安排自然條件優越、工作基礎較好、技術比較成熟,以及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明顯的項目為原則,結合我市實際,在增殖放流中國對蝦、日本對蝦、魁蚶、海蜇、三疣梭子蟹、牙鲆、黑鯛、黃蓋鰈、許氏平鲉等傳統放流品種的基礎上,又申報了黑鲪以及城市水系淡水魚等品種,放流品種達15個。為促進威海市休閑漁業的發展,我市今年增殖放流的區域主要集中在小石島、雙島灣、劉公島等海釣基地,為休閑漁業打造基礎。
增殖放流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漁民。“如果沒有增殖放流,就不會有這幾年海蜇的豐收。”7月18日,在小石島漁業碼頭增殖放流現場,漁民監督代表唐永平感慨地說,近年來,政府每年都開展增殖放流活動,直接帶動了近海的梭子蟹、海蜇等水生資源大豐收。“紅皮海蜇價格比較貴,以前附近水域根本沒有這種海蜇,增殖放流以后,紅皮海蜇的捕撈比例達到了一半,我們的收入也增加了。”唐永平說。
數字最有說服力。以2013年為例,全市共回捕海蜇、中國對蝦、日本對蝦、梭子蟹和魚類等增殖放流水產品2.6萬噸,實現產值6.33億元、利潤3.9億元,回捕總產量和總產值均創歷史新高,直接受益漁民4.7萬人,人均增收8300元。
通過持續放流,威海市近海一些瀕臨滅絕的品種如泥蚶、松江鱸魚等都得到較好的保護和恢復,部分近海重要經濟魚類資源得到明顯補充。以往難以形成漁汛的品種如中國對蝦、梭子蟹、海蜇等,目前已形成一定規模的汛情,捕撈產量連年上升。此外,增殖放流還維護了海洋生態平衡,抑制了浮游生物過快繁殖,降低了赤潮等海洋災害的發生頻率。目前,全市漁業水域水質保持良好,全部達到二類水質以上,大部分水域達到一類標準。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海洋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