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收獲的季節,對于農業類上市公司而言尤其如此。但上市公司獐子島(行情,問診)近期發布的公告卻讓很多期待秋天收獲的投資者萬分沮喪:公司發現部分海域的底播蝦夷扇貝存貨異常,根據公司抽測結果,公司在100多萬畝海域底播蝦夷扇貝徹底打了水瓢,要進行核銷處理,合計影響凈利潤近8億元,全部計入2014年第三季度財務報表。
早在發布這則公告前十幾個交易日,該公司就已經將股票停牌,而且公告后依然沒有讓股票復牌。公司隨后解釋說,損失的原因是海水的冷水團影響,屬于自然災害,并且不屬于保險公司理賠的范圍。
筆者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不敢妄言獐子島公司一定存在財務造假,但如果有一天真相大白,確認該公司所謂的海底播種近8億元的扇貝是人為編造的故事,筆者不會感到驚訝。在中國股票市場的20余年歷史里,此類鬧劇已經不止一次上演:2013年的“萬福生科(行情,問診)”,2012年的“綠大地”,還有十年前最著名的“銀廣夏”、“藍田股份”等。在股票市場上,這些都是經典的財務造假案件,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屬于農業類上市公司。這絕非巧合,其中有必然性。
按照行業劃分,狹義的農業類公司專指從事種植業、養殖業的公司,上述幾個公司都屬于狹義的農業概念股。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以土地作為基本的生產要素,而土地是有限的,這決定了農業類公司的擴張必然面對土地資源的約束,無法像工業企業一樣實現公司規模的高速擴張。但股市投資者希望公司能夠高速擴張,這是資本的天性,如果一個公司無法實現擴張,這個公司就不受市場歡迎,股價的估值必將受到很大的影響。這是農業類公司進入股市的第一個障礙。為了突破這個局限,銀廣夏和藍田的管理者分別想到了沙漠和湖水,從而突破傳統的土地資源約束。
事實表明,如此大膽的想象受到了投資者廣泛的認同,銀廣夏和藍田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成為農業產業化的“典范”、“龍頭”,銀廣夏的股價在出事前的5年里漲了7倍多,是2000年前市場里最著名的牛股之一。今天的獐子島也不例外。該公司上市后一直受到投資者的追捧,尤其是以基金為主的機構投資者的偏愛,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獐子島的股東名單里還有不少機構投資者,光社保基金就持有2000多萬股。
其實,只需要有一點農業經濟常識,就不會被謊言所蒙騙。假如沙漠地能“淘金”的話,為什么自古以來人們卻遠離沙漠?以色列的經驗表明,沙漠里可以從事農業生產,但需要國家的巨額投入,只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這么做,沙漠里搞農業是不可能獲得暴利的。同樣,在湖面、海面從事水產養殖也不可能獲得暴利,因為需要很多資本投入和人工投入,暴利之說一定是謊言。
對于農業類公司而言,第二個難以回避的問題是,單位重量的農產品(行情,問診)市場價值有限,一公頃土地或水面只能生產有限的農產品,而單位農產品的價格有限,一塊芯片或一臺機器的價值可以是幾千元、幾萬元,甚至更多,但一公斤農產品可能只有幾塊錢。這決定了農業類上市公司的銷售收入的絕對量、增長速度等都非常有限。當然,名貴中藥材的價格昂貴,海參、甲魚等也價格不菲,銀廣夏編造的故事就是在沙漠里種植并加工中藥材,而藍田的故事是在洪湖里養殖甲魚。名貴中藥材之所以價格昂貴,是因為它稀少,它的生長需要特殊的自然條件,能夠大規模地種植的東西一定不會昂貴的。同樣的道理也適合于甲魚及海鮮產品。
以上兩個天然的缺陷決定了從事種植業與養殖業的公司,無法滿足資本市場的要求(業績快速擴張),造假成為它們迎合投資者需要的唯一選擇。當然,農業類公司造假還有獨到的條件,例如,農產品的交易很多是零散的現金交易,這給做假賬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當年在查處藍田公司的時候,如何確認其財務數據造假,有關部門的確是費了一番周折的。再如,綠大地公司種植的苗木位于高海拔的山上,會計事務所的工作人員不可能為了盤點存貨去冒生命的危險,因此山上有多少苗木只有天知道。同樣,藍田股份在洪湖里到底養殖了多少甲魚,會計人員也不可能把洪湖的水全部抽干來盤點。至于獐子島在深海里播種了多少扇貝就更難舉證。
正因為農業類公司的上述特點,是農業從事種植業或養殖業的上市公司要么造假賬迎合市場的需要,要么逐漸退出資本市場,最早退市的“粵金曼”就是從事鰻魚養殖的公司。除了上述提及的銀廣夏、藍田股份外,已經退出或可能退出市場(有些進行了資產重組)的還有草原興發、金果實業、贛南果業、洞庭水殖、九發股份等等。
自有現代工業以來,農業的產業競爭地位就逐漸走下坡路,在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種植業和養殖業一般都依靠國家的財政補貼才能維持其再生產的運行,從事農業生產的公司決不可能存在暴利。我國政府對農業的補貼力度也越來越大,也有人認為股票市場是補貼農業的一種途徑,這可能也是農業類公司偏愛財務造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不僅投資者要瞪大眼睛,認真分析農業類上市公司的行為,有關部門也應該反思。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產財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