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國家農業部相關部門29日舉行的“轉產轉業漁船拆解和主機功率憑證集中銷毀現場會”上獲悉,中國切實降低東海區海洋捕撈強度,實施沿海捕撈漁民減船轉產措施。目前東海區漁業水域生態環境得到修復,海洋漁業結構趨向合理。
據農業部東海區漁政漁港監管局提供的相關材料,東海區在最近的5年里有8845艘漁船退出海洋捕撈,主機功率達66萬千瓦以上,切實減輕了海洋捕撈強度,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因大量外海漁船退出傳統作業漁場造成近海漁場更加擁擠的局面。
據了解,隨著《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生效及中日、中韓漁業協定的實施,中國大量外海作業漁船被迫退出傳統作業漁場。中國及時啟動了沿海捕撈漁民減船轉產工程,目標是到2010年,全國削減3萬艘捕撈漁船,轉移約20萬勞動力。
在東海區,退出捕撈受到補助的漁民,絕大部分還享受到了國家補助的轉產轉業培訓,不少漁民棄捕之后轉產發展養殖、加工和休閑漁業。
據農業部東海區局人士說,東海區漁業水域生態環境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復。包括人工增殖放流、人工魚礁等轉產轉業項目的實施,直接補充了海域水生生物幼體和餌料基礎,提高海域漁業資源的數量和底棲生物生物量,修復和改善了海域漁業生物種群結構,增加了放流海域中漁業資源補充量,并在局部海域形成了區域性漁場,改善了水域生態群落結構。
東海區海洋漁業結構也在趨于合理。在海洋漁業總產值增加的情況下,海洋捕撈產量實現了負增長。這表明,在整個東海區海洋漁業中,海水養殖、海洋水產品加工等捕撈之外的其他產業得到了發展。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加工貿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