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吳川特產---即食海蜇
這是剛捕撈到的海蜇
腌制中的海蜇
碧海銀沙網訊(圖/特約攝影師孫寧文/駱國和編輯/古韻)海蜇,別名水母,湛江人稱“嘮”,屬海洋腔腸動物門。因其很多小觸手長有刺細胞,會蜇人注入毒液,使皮膚灼痛和出現紅腫,故叫海蜇。海蜇外形象降落傘和大蘑菇,身體分傘部和腕部兩個部分。傘部呈球形,肉薄,俗稱海蜇皮,直徑一般30-40公分,最大可達1米。腕部如根狀,肉厚,俗稱海蜇頭,占海蜇總重量十分之六。經加工后的海蜇,營養豐富,美味可口,早在1100年前晉代張華著的《博物志》中已有我國食用海蜇記載。宋代沈與求曾賦詩海蜇“出沒沙嘴如浮罌,復如緇笠絕兩櫻”。此詩也引出海蜇入清宮為御膳的傳說。乾隆皇第二次東巡,在渤海正興高采烈欣賞天水一色壯景,突然遠處密密麻麻飄來團團“白蘑菇”,令乾隆驚慌失措。軍機大臣和珅懂得是海蜇,便用沈的海蜇詩向皇帝解釋,并獻媚說是龍王送的貢品,給皇上觀賞和品嘗,令乾隆龍顏大悅。乾隆吃過御廚精制的海蜇后,贊口不絕,從此海蜇也入了宮廷食譜。
腌制車間
認真挑選
對海蜇進行初加工
湛江沿海民眾,很早就掌握海蜇的特性,把海蜇加工成傳統的水產食品。湛江三面臨海,每年的春夏兩季都有大量的海蜇飄游匯集到附近海面,是捕獲海蜇的旺季。吳川、雷州、東海島、南三、乾塘等地是主要產區,其中以吳川的海蜇最出名。吳川海岸線長達48公里,港灣較少,海底地形平坦,潮流緩慢,水質污染少,水溫適中,浮游生物豐富,極宜海蜇生長,故吳川的海蜇以產量多、質量好著稱。吳川海蜇色澤光亮,肉實肥厚,鮮美松脆,入口香爽而聞名遠近。1985年,吳川海蜇在全國首屆水產品質量評比中榮獲優良產品獎,同年參加在北京舉辦的亞洲及太平洋地區國際貿易博覽會,廣受好評。此后,殊榮不斷,名聲遠播,成了吳川水產的品牌。目前,該市加工海蜇的企業達20多家,年加工量保持在2800噸左右,產品出口遠銷香港、泰國、美國、加拿大等地。
這是被海浪沖上沙灘的海蜇
吳川市天然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的海蜇無菌包裝車間
海蜇屬無性繁殖,生長快,自身分裂的幼體,3個月可重1公斤。海蜇天氣好喜歡在海面飄浮,遇到惡劣環境,則垂直下沉。海蜇一般用拾撿和捕撈兩種方法獲取。飄流在沿海擱淺的海蜇,在岸邊即可撿獲;水中浮游的海蜇,則用船網捕捉。吳川對海蜇加工十分講究,先用刀把傘部和腕部分割,用篾片刮凈表皮沙泥和斑點,再進行三道明礬和鹽的腌漬壓榨,去除水份,才制成海蜇皮和海蜇頭,加工的成品率為10%。吳川海蜇之所以名不虛傳,除天然質優外,精細加工也是重要一環。
用大網捕撈
滿載而歸
海蜇作食料,可多樣烹飪,炒、灼、拌皆美,特別是海蜇絲與紅蘿卜絲、蔥絲、黃瓜絲、芫茜、花生末、糖油醬醋等組合的拌菜,色香美味,天然風味,令人饞涎不止,成為賓館酒樓宴席佳肴。《本草綱目》等古籍均有載并經醫學臨床驗證,海蜇能清熱解毒,化痰消腫,祛風潤腸,降血壓、通血管,具有很高的滋補保健和藥用食療價值,大大提高了海蜇的食用地位,廣受青睞,也使原來名氣不大的水產品成了熱門的搶手貨。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加工貿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