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近年來大菱鲆養殖在我國發展迅猛,在山東等環渤海地區大規模養殖。由于目前國內大菱鲆養殖場家苗種質量參差不齊,開放式流水養殖而影響大環境質量,大部分場家直接投喂自己加工的冰鮮雜魚飼料,導致疾病的傳播機會增多,加之管理不科學使病害感染機會增多。經過近幾年的觀察,細菌病成為大菱鲆養殖危害最嚴重的疾病,搞好細菌病的防治是目前工廠化養殖亟待解決的問題。大菱鲆常見的細菌病的診斷及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弧菌病
1.癥狀:大菱鲆幼魚腸道白濁,腹部膨脹,眼球突出或變混濁,解剖檢查內部各器官和肌肉組織有彌散性或點狀的出血,腸道有炎癥,腸黏膜組織腐爛脫落,形成黃色或黃紅色黏液。
2.診斷方法:①根據以上癥狀可初診。②顯微鏡檢查,從體表潰爛處或內部器官的病變組織中刮取一點組織在顯微鏡下可看到微彎曲的細菌。
3.流行情況:在水溫10℃~16℃的低溫期易發生此病。另外在稚魚期也易發生此病。
4.治療方法:
①用鹽酸土霉素、四環素、金霉素等抗菌素粉劑,每天每千克魚用50毫克~75毫克。
②磺胺甲基嘧啶(SMl)、4-磺胺-2.6-二甲氧嘧啶(長效磺胺E,SDM)、4-磺胺-6-甲氧嘧啶(制菌磺SMM)等純粉劑,每天每千克魚用200毫克混合在飼料中,連續投喂3天~7天。
鏈球菌病
1.癥狀:病魚眼球突出,眼球周圍充血,鰓蓋內側充血發紅或劇烈出血。
2.流行情況:從稚魚至2齡~3齡的大魚都可感染。7月~9月高溫季節易流行,水溫20℃以下則較少發生。
3.防治方法:鹽酸強力霉素,每天每千克魚20毫克~50毫克,混入餌料中連續投喂7天。
假單胞菌病
1.癥狀:皮膚褪色,鰓蓋出血,鰭腐爛,在體表形成含有膿血的癤瘡或潰瘍,腸道內充滿淡土黃色黏液,但直腸部為白色腐爛狀黏液,肝臟暗紅色或淺黃色。
2.診斷方法:此病僅從外觀癥狀上診斷是困難的,要確診必須以病魚的肝臟等部位作細菌分離和鑒定。
3.流行情況:從幼魚到成魚都可發病,尤以夏初到秋季更易發生。
4.防治方法①保持飼養環境的清潔,避免放養密度過大或投餌太多。②治療用四環素每天每千克魚50毫克混在飼料中連續投喂10天以上。
愛德華氏菌病
1.癥狀:大菱鲆腹部及兩側發生大面積膿瘍,膿瘍的邊緣出血,病灶因組織腐爛,發出強烈的惡臭味。腹腔內嚴重積水。
2.診斷方法:可根據以上癥狀診斷。
3.流行情況:大菱鲆的幼魚期較嚴重,成魚期也有發生。
4.治療方法:可用氟哌酸等抗菌藥物治療,但注意應防止產生抗藥性。
滑走細菌病
1.癥狀:頭部、軀干、鰭等處都發紅出血,在發病后期引起皮膚潰瘍或尾鰭腐爛,在所有的病灶處都可看到長桿菌。
2.診斷方法:根據以上癥狀診斷。
3.流行情況:低水溫期易發生此病。4.治療方法:
①用復方新諾明(SMZ)投喂,每天每千克魚50毫克~100毫克拌入飼料中。
②用土霉素每天每千克魚100毫克~150毫克拌入飼料投喂,時間為一周。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