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內容速覽]江西贛縣的洋塘村地處丘陵、遠離江河,雖然有些積蓄雨水的小池塘,但水深只有一米多,這樣的條件連養普通的商品魚都困難,但這里偏偏搞起了水產養殖。

這種浮萍在我國南北方很常見,一般有水的地方都能看到,大部分人都把它們當成水里的寄生物,但這里的村民卻很珍惜它們,特意把他們養在池塘里。這位村民撈完浮萍后,還要對浮萍做一些保護措施。
記者:“你撈田螺干嘛啊?”
老人:“它會吃掉這個萍,會吃掉啊,這田螺撈掉去啊。”
記者:“田螺吃萍很厲害嗎?”
老人:“很厲害,比魚吃得還多。”
記者:“田螺不是更好嗎?你就把田螺養著唄。”
老人:“這個養著沒有哪個要,賣不出去。”
記者:“這萍呢?”
老人:“萍就自己喂魚。”

記者:“你們的魚苗就得吃這個東西?”
撈萍人:“是啊,這個魚苗就像小孩吃奶一樣,天天都要。”
記者:“吃別的不行?”
撈萍人:“吃別的不行,長不到這么快啊。”
在江西省贛縣茅店鎮洋塘村,因為家家戶戶都養魚苗,所以幾乎家家戶戶都養浮萍,村民們從養浮萍的池塘撈出浮萍后,再把它們放到養魚苗的池塘,用這種浮萍養魚苗不但能節省成本,它也是魚苗最好的食物。
劉煥彬:“就跟我們吃這個飯一樣的,飯是這個樣子,沒有飯就不行,沒有萍不行,打個比方,精飼料就跟豬肉一樣,完全吃這個精飼料成本要高。”
在魚苗的食物中,浮萍的比重占60%。以四大家魚的魚苗為主,洋塘村每年的魚苗產量在10億尾以上,產值達到300萬。但是很難想象,這個靠水吃飯的村莊,卻是一塊缺水的地方。

洋塘村屬丘陵地帶,沒有大水源,主要依靠雨水,這里的農民世世代代都以種植業為主。
村民:“我們在茅店這個地方,沒有什么大江大河,主要就是靠天下雨,我們自己蓄水。”
洋塘村附近的鄉鎮都有豐富的水源,紛紛養起了商品魚,看到別人賺錢,洋塘村的村民只有羨慕的份兒,他們也想要靠養商品魚賺點錢,但洋塘村的池塘養商品魚肯定不行。11
村民:“池塘條件都是水深都是在一米到一米五左右。養這個成魚不太適應,這個水位是太淺了一點,產量跟不上去。再說我這個面積也不算很大。”
剛開始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些池塘還能干什么,可是村里有一個人有不同看法,在他眼里這些池塘都是生財的寶地,這個人就是劉煥彬。
劉煥彬:“養育苗的人少,養成魚的人多,我就看準了去發展這個魚苗,反正要養魚的都要到我這來買。”

當時劉煥彬看到附近許多鄉鎮都有大水源,池塘又深,養成魚的有五六十家,魚苗的需求量很大,而本村的水資源卻比較少,大多數池塘只有一米深左右,適合養魚苗。于是劉煥彬用家里的幾口淺魚塘養起了魚苗。那個時候市場銷路倒是不愁,水源不足才是劉煥彬最頭疼的事情。
劉煥彬:“養魚就一定要有水,沒有水不行,我們缺少這個水,沒有活水,早晨一缺氧的時候,這個就容易翻塘。”

如果老天不下雨,池塘的水位就會下降,如果這時候不補進新水,魚苗的處境就非常危險,看到池塘的水位一天天的下降,劉煥彬想了一個辦法。
劉煥彬:“不下雨就沒有水了,只有自己挖開井,利用井里的水。缺氧的時候,我們早晨就抽水摻一下子,井水加一下子,水質就更好,更涼,魚不會缺氧。”
由于池塘比較淺,面積也小,在魚塘的周圍打井,一口井可以同時給幾口池塘供水,同時給池塘配上增氧機,解決了補水不足的問題之后,魚苗帶來的利潤,令劉煥彬感到意外。
劉煥彬:“這個塘可以出兩千塊錢。整個這個小塘,一年可以出到三千來塊錢。”

原來誰都看不上眼的小池塘,養魚苗竟然能掙幾千塊錢。村里有幾戶人家坐不住了,也跟著劉煥彬養起了魚苗。當時他們從鄉魚種場買剛孵化出來的小魚苗進行培育,這種魚苗的價格一萬尾8塊錢,養到6寸大可以賣到1.2元一尾。
村主任:“像我們這里,好多一畝一畝的水面,比方搞魚苗,一年最少掙5000、6000塊錢,養成魚最多只能掙2000塊錢。”

用淺魚塘養魚苗能掙更多錢,正當劉煥彬等人做著發財夢的時候,他們發現鄉魚種場剛孵化出來的小魚苗越來越難買到。
劉煥彬:“后來我們買魚苗的時候,這個魚苗不好買,買不到,好緊張好緊張。”
因為剛孵出來的小魚苗價格便宜,養大了之后價格比較高,所以孵化場更愿意賣大魚苗,以賺取更多的利潤。這樣無疑就壓縮了養苗戶的利潤。思前想后,幾個大戶決定學習魚苗孵化技術。劉龍蚌就是他們中的一員,當初他去魚種場買魚苗,一個星期也不一定能買到,現在他自己的孵化場一年能孵化一個億。
劉龍蚌:“一個池可以長到600萬,三個池子一千多萬。三個池子一起搞,我們可以搞到一千幾百萬到2000萬。”
剛孵出來的魚苗量很大,當時村里養魚苗的只有幾戶人家,水面也不夠,外面的市場還沒打開,小魚苗出來后兩天之內如果不養在池塘里,很快就會死掉。怎樣才能讓小魚苗不死,又能賣個價錢呢,他們想到了村里人。
劉煥彬:“我們本族的本村的來了都可以拿的到,他們養出來了對我們就更好,這個就分開來養一樣。”

劉龍銀是村里的魚苗培養大戶,但剛開始他養的是成魚,后來發現效益不行,他才改養魚苗,剛好從村里買小魚苗很方便。
劉龍銀:“我是從他們那里拿水花過來,拿2到300萬水花,拿到自己池塘里面培養。”
水花就是剛剛孵化出來的魚苗,劉龍銀從劉煥彬等人那里買回來之后,再把它們培養成各種規格的魚苗賣給外地的客戶,現在他的25畝不起眼的的小魚塘一年能給他帶來十幾萬元的收入。村里像他這樣的還有十幾家。洋塘村的魚苗產業結構開始形成。
興國的客戶:“我們就喜歡跟有經驗有技術的人打交道,價錢都差不多,我們首先講究的是質量,說不定興國進的還更便宜一點。”
這位客戶從興國到洋塘村需要近2個小時的車程,洋塘村為了吸引客戶,不但保證魚苗的數量,而且還包送到戶,保證魚苗的質量。
鎮書記:“根據我們這里地形的特點,丘陵地區,地勢比較低,所以當地的農戶呢就根據地形特點,開了一小塊一小塊的魚塘,利用天水來積蓄這些水面。”

如今缺水的洋塘村已經開發出了2000多畝水面,其中魚苗養殖1500畝,這些水面雖然只有1米深左右,但洋塘村的村民們每年卻能撈出300萬的財富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