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馬,對于很多人來說并不陌生,這些在海水里游起泳來如同紳士跳舞一般的小東西不僅是非常名貴的觀賞魚,而且還是我國傳統的名貴中藥,素有“南方人參”之稱。但由于海馬對于生活環境的要求極高,加之目前國內對于海馬的生物學研究還不系統,能夠進行產業化養殖的少之又少,因此還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近日,記者從福建泉州獲悉,該市一家水產養殖公司成功繁育出30余萬尾線紋海馬,實現了海馬的產業化養殖。此外,該公司還首次引進臺灣庫達海馬新品種并繁育成功,通過將大海馬、三斑海馬、刺海馬等雜交混養,實現了多品種海馬的規模化養殖,成為國內首家海馬養殖產業化示范基地。
與海馬“第一次親密接觸”
福建泉州惠安縣的青山灣畔,在這個緊挨著海邊的村子里,近年來發展起了不少水產養殖相關的企業,其中就有福建港德水產有限公司。作為福建海洋產業龍頭企業的海水養殖示范企業,港德水產公司在當地業界頗有聲望,公司副總裁兼技術總監郭炳堅是有著20多年的育苗技術研究及推廣經驗,曾獲得全國農業科技創新先進個人,全國“三農”科技金橋獎先進個人,以及2013年“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農業技術推廣貢獻獎”的專家型老總。
郭炳堅帶著記者參觀海馬養殖基地,跟這些可愛的小家伙們來了“第一次親密接觸”。只見養殖基地內分為好幾個區,有海藻培育區,實驗區,還有大小海馬等不同的養殖區。
在小海馬養殖車間,記者看到整整齊齊排著兩列共幾十個大缸,靠左側的一列大缸里養著密密麻麻、大小不同的小海馬,原來是按照出生日期分開喂養的,大大小小的海馬讓記者看花了眼,他們有的懸掛在樹枝上,有的悠閑地游著泳,還有的正在一口一口吞咽美味。郭炳堅低聲告訴記者:“海馬的抗應激性比較差,如果鬧出的動靜太大,很容易導致減產。”
而在車間右側并排著的十幾個大缸,里面都盛有海水,一眼看去記者并沒有發現有海馬的蹤跡,仔細一瞧才發現里面有大批大批淡黃色的小蟲子。一位工作人員正拿著工具打撈著,將它們放進旁邊的一個盆子里。記者了解到,這些是專門為海馬準備的食物,而早在海馬搬進來之前,工作人員就已經提前養殖了。“這些小蟲子是鹵蟲,是專門供給海馬的食物。海馬的游動速度比較慢,但跟青蛙一樣卻只能吃到活動的東西,鹵蟲是他們比較好的食物,而為了杜絕病害,我們就自己培養餌料,然后喂養。”郭炳堅告訴記者。
出了車間,郭炳堅介紹說,“現在國內的海馬養殖太少了,還不足市場需求的0.1%,我們每年要花費大量的外匯購買海馬。從全球來看,目前海馬年需求量大約1.5萬噸,而實際年產量還不足2000噸,遠不能滿足需求。所以,如果能實現海馬的產業化養殖,將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事。”于是,郭炳堅開始在全國乃至全世界范圍內搜尋關于海馬養殖技術的信息。功夫不負有心人,去年在福建省科協海外聯絡部相關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引進美國佛羅里達理工學院林俊達教授的海馬研發團隊與福建港德水產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共同開展近海海馬養殖項目的合作,并于去年5月份引進了第一批600對海馬親本。
嬌貴的海馬
海馬是引進來了,但令郭炳堅沒有想到的是,海馬竟然如此嬌貴。此次引進的親本品種是美國線紋海馬,根據了解,與國內目前養殖的三斑海馬、大海馬相比,線紋海馬幼苗的成活率比較高,即便如此,線紋海馬的養殖難度依然不小,而其要求的生長環境也比海參、鮑魚及蝦蟹等傳統養殖品種苛刻了許多。
由于事先學習掌握了很多國內外海馬的養殖技術,對于成年親本海馬的養殖,基本沒有碰到什么問題。但是隨著一批批小海馬苗的出生,問題也隨之出現了。首先就是小海馬苗氣泡病的問題,這在國際海馬養殖界還是一個難題。看著一批批剛出生沒幾天的小海馬由于身體長出氣泡而無法下沉,不能正常游泳甚至進食,最終導致死亡,郭炳堅心急如焚。他通宵查閱資料,跑到廣東、海南、浙江、山東等科研院所和相關單位尋求幫助,幾個月下來,通過耐心細致的觀察,以及無數次的實驗,郭炳堅終于找到了氣泡病的發病機理,一舉攻克了這個世界性的難題。“現在我的海馬苗基本沒有氣泡病的影響了,成活率也已經超過了70%。”郭炳堅自豪地說,攻克了技術難題,該公司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六項,國際發明專利—項。相關事跡先后被各大媒體宣傳報道。
當然,養海馬還有很多的條件,郭炳堅告訴記者:“海馬對溫度、光照等條件要求比較敏感,所以對于車間內的溫度以及水溫我們也是嚴格控制的,現在我們的水溫基本上都控制在22℃到28℃之間,而且在車間內我們也專門安裝了可調控的光照系統,根據不同時間海馬的需求進行調節。此外,包括溶氧量、鹽度等因素都是影響其存活率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們對于海馬的生活環境給予了最嚴格的控制。”
“再就是剛才我跟你說的,海馬的抗應激性比較差,為了讓它們更加適應環境,我們也在養殖的缸體里放置了一些附著基,比如木條、樹枝、海草等,來模擬海洋環境。”郭炳堅說。
繁育快,經濟效益高
雖然如此嬌貴,但在郭炳堅看來,海馬的用途廣,銷路大,市場上供不應求。對于海馬養殖帶來的經濟效益,郭炳堅毫不掩飾自己的自豪感。“海馬的繁育能力很強,我們當初引進的600對海馬親本,截至目前,已經繁育出30余萬尾海馬小苗,預計到第一批海馬完全產完之后,將會繁育出50萬尾左右,到明年預計我們生產的成品海馬將能達到100萬尾巴左右。到那時候,產生的利潤就有過億元。”郭炳堅告訴記者。
據了解,目前漁民捕撈上來的野生海馬,半晾干之后每50克就能賣到400多元。“目前我們生產的親本海馬每對價格500元左右。”郭炳堅說。而由于目前能夠產業化養殖海馬的企業幾乎沒有,到現在,公司已經先后接到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其中不乏同仁堂、英特醫藥等知名企業。“下一步,我們也將會發展海馬的深加工,生產膠囊、保健品和即食產品等,進一步擴大企業的產業鏈,從長遠來看,每個環節都可以帶來很大的利潤。”郭炳堅說。
海馬的藥用價值很高,民間有“南方海馬,北方人參”的說法,具有補腎壯陽、強心催生、舒筋活絡、去痰散結、消炎退熱、去痛止血之功效。歷代古醫籍和我國藥典歷次版本中都有收載,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海馬有“溫腎臟、壯陽道之功效”。目前海馬除直接用于治病外,還可用于制造各種藥品和保健品。光靠野生海馬根本無法滿足對海馬的消費需求,人工繁育成功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企業經營領航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