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魚可捕” 在很多人看來是危言聳聽,但不可否認的是,全球消耗的魚類數量正在大幅度增加,對漁業及水產養殖的需求量也呈現急速上升趨勢。
追溯至1850 年,當時世界漁獲量僅為150 萬~200萬噸,90年代卻已達到1億噸。現代漁業捕獲的海洋生物已遠超出生態系統能夠平衡彌補的數量,整個海洋系統生態出現退化,更有甚者,因過度捕撈不斷出現海洋生物滅絕現象。
2006 年,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FAO)調查報告給出的一組數據令人深省,全球范圍內的魚類資源52%被完全開發,20%被適度開發,17%被過度開發,7%被基本耗盡,僅僅有1%正在從耗盡狀態中恢復。世界漁業資源主要約有 600 種,其中,金槍魚、紐芬蘭鱈魚、銀鱈魚等四分之一的漁業資源處于枯竭狀態或者過度捕撈狀態。
過度捕撈是個怪圈,海產品價格高漲,漁民捕魚積極性高,但隨著捕撈數量不斷增加,魚則越來越少,因此漁民漁獲品種越來越小,大魚稀缺價格愈加瘋漲,漁民愈發頻繁捕撈......
無止境惡性循環,導致漁業資源進一步萎縮,如果繼續以這樣的捕撈強度作業的話,在不久的將來,人類很可能真的面臨“無魚可捕”的諷刺局面。
「全球魚類消費水平創紀錄 」
7月7日,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發布名為《世界漁業與水產養殖狀況》(SOFIA)的報告。報告強調:“盡管一些地區進步顯著,但全世界海洋魚類資源的狀況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善。”
報告顯示,2014年是全球養殖漁業消費總量首次超過野生捕撈魚類消費總量的年份。在那一年,全球人均消費魚肉20.1公斤,而在上世紀60年代,這一數字為9.9公斤。報告同時指出,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人工養殖的蝦、軟體動物和海藻的產量也出現了明顯的增長。其中,魚類生產和消費水平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由養殖漁業所驅動的。
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下屬漁業和水產養殖政策與資源部門負責人Manuel Barange強調,如今使用的水產養殖物種中,有50%并不需要非常積極地喂養。通常用于水產養殖喂養的“魚粉”大多數是由野生捕獲的動物制成的,這是一種浪費且效率很低的做法。
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曾于1974年評估認為,全球90%的商業野生魚類資源處于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水平上。然而到2013年,這一比例下降為68.6%。2016年的報告則表明,正在捕撈的全世界魚類資源中,有31%是無法維持的。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一數字一直在增加。
「全球捕魚量逼近極限值 」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最新報告指出,全球捕魚數量已經逼近漁業可持續發展的極限值,大約90%的野生魚類正面臨過度捕撈。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野生魚過度捕撈狀況惡化了至少3倍;金槍魚等暢銷產品中,40%正遭受不可持續的捕撈。其中,地中海、黑海等海域的過度捕撈率約為60%。
報告預測,到2021年,水產養殖業將成為魚肉消費的主要來源,首次超過野生魚供應數量。全球漁業產量到2025年將增長17%。不過,聯合國糧農組織漁業部門負責人曼努埃爾·巴朗熱分析,這并不意味著野生魚捕撈數量會出現激增,主要是得益于水產養殖業近年來迅猛發展。
「中國“東海無魚”之憂 」
如今,中國已經穩居世界第一水產大國,全世界每3條魚就有2條是中國養的。但是,產量上去了,資源和環境卻每況日下。
近年來,我國漁業發展速度較快,但是無序無度的問題在一些地方比較突出,一些湖區庫區和近海漁業養殖遍地開花,密度過大、污染過重,與資源生態承載能力不相匹配。
由于環境污染和過度捕撈,近海魚類產卵場遭到嚴重破壞,海洋漁業資源持續衰退,甚至出現了“東海無魚”的水域荒漠化現象,內陸水域的淡水漁業資源也在嚴重衰退。漁業的產品質量和效益問題也更加突出。當前,我國水產品大路貨多,優質產品較少,供給出現結構性過剩,無法滿足人們消費升級需求。
以長江流域為例,其既是我國淡水漁業主產區,也是水生生物基因庫。近些年,長江干支流水利工程較多,捕撈強度居高不下,生態環境嚴重惡化,珍稀特有物種全面衰退,部分物種瀕臨滅絕。20年前江豚有2700多頭,目前僅存不足1000頭。在宜昌的產卵場,中華鱘已連續2年中斷自然產卵。湖泊水庫漁業養殖密度過大,既污染水域生態環境,又影響水產品質量安全。
據測算,我國管轄海域漁業資源可捕量約為800萬至900萬噸,而實際的年捕撈量在1300萬噸左右。
「全球應控制過度捕撈水產品 」
聯合國糧農組織在羅馬當地時間7月7日,發布的《世界捕魚業和水產養殖狀況報告》顯示,全球的人均水產品年消費量首次突破了20公斤,這主要得益于大量的水產養殖供應、堅挺的需求以及一些關鍵魚類的捕獲量達到歷史記錄,同時水產品的浪費也有所減少。
糧農組織的報告顯示,2014年全球的捕魚量為9340萬噸,其中阿拉斯加鱈魚是捕獲最多的魚類,自1998年以來第一次替代了鳀魚,這說明了有效的資源管理措施所發揮的作用。此外,金槍魚、龍蝦、蝦和魷魚這四種高價值的魚類2014年也創下了最高記錄的捕獲量。
全球水產養殖產量2014年達到了7380萬噸,中國仍然是世界第一大水產養殖國,挪威和越南緊隨其后。水產養殖在其他地區的發展也非常快,例如在非洲的尼日利亞,水產養殖在過去20年中增長了20倍。
全球平均而言,水產品為人們提供了6.7%的蛋白質來源,同時還是歐米伽三脂肪酸、多種維他命、鈣、鋅和鐵的重要來源。全球有5700萬人從事捕魚或水產養殖業。水產品也占據著全球商品貿易總額的1% ,占農產品出口量的9%。2014年,全球水產品的出口價值高達1480億美元。
「不當捕撈造成的危害」
過度捕撈給整個海洋生態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最直接的惡果就是導致種群的滅絕。其次,則是對社會經濟造成的影響。
例如,1992年加拿大紐芬蘭島,因為當地漁業部門縱容過度捕撈,導致整個捕魚季沒有一條鱈魚,當地漁業完全崩潰,約4萬人失業,整個地區的經濟衰落。另外,亞丁灣漁場因為各國遠洋漁船的捕撈,造成資源枯竭,索馬里漁民的漁業活動遭到毀滅性打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間接造成該地區海盜泛濫。
其次,“連帶殺傷” 不加選擇進行捕撈,也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現代漁業的專業性很強,每次捕魚都有一兩個“目標物種”,但很多原本不是目標的物種被一同捕撈上來,其中大部分在分揀過程中陸續死亡。有時候,受到這種“連帶傷害”的其他生物,在捕撈所獲中會超過總重的80%。
再者,海底拖網捕魚法是所有常用的捕魚方法中,對海洋生態系統的損害最大,這種捕撈方式會把海底一定大小尺寸范圍內的生物一網打盡。
「漁業資源保護措施 」
1漁業轉型升級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有度有序利用漁業資源,堅決壓減捕撈生產能力,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把漁業資源過高的利用強度減下來,把水域生態環境污染加重的趨勢降下來,實現可持續發展。
2打通漁業產業鏈條
完善養殖、捕撈、加工、冷鏈物流各環節,大力發展水產品精深加工業,壯大遠洋漁業,發展休閑漁業,拓展壯大新產業、新業態,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3漁業水體污染整治
加強污染源治理,加強對江河、海洋研究、監控和預報,建立江河、海洋監控區,建立健全江河、海洋漁業資源監測制度。
評論列表 | ||||
|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