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上海富農網)請來螃蟹和水稻做“鄰居”,我吃你討厭的稻谷蟲,你吃我排泄的有機肥。上海水產大學的一項稻田種養新技術,最近讓遼寧盤山縣的科技示范戶們嘗到甜頭。日前,由農業部科教司和漁業局主持,對上海水產大學和遼寧省盤山縣海洋與漁業局承擔的全國漁業科技入戶示范工程項目“稻田種養新技術”現場驗收。科技示范戶張華庫在驗收現場樂開了懷:每畝稻田的綜合效益達1620.5元,比不養蟹稻田增效160.1%。
秧苗“挪窩”螃蟹入住
稻田養蟹,在遼寧盤山并不是件新鮮事。當地農戶早在十幾年前就開始嘗試,只不過,他們過去的做法是在稻田里專門辟一塊水域,用來養蟹,這樣一來,水稻種植面積就會減少許多。而上海水產大學生命學院的“蟹專家”們卻給農戶出了一個新主意:改變過去均勻插秧的做法,將水稻每兩行并攏,這樣就能騰出許多較寬的通道,螃蟹就養在這些通道里。
這個辦法,盤山縣姜家村村民宇慶舉乍一聽也感到新鮮。1993年,他開始在自家稻田中挖一淺坑養成蟹,結果,每天早晨他去一看,蟹都不在水里,有的蟹爪都掉了。后來他才明白,原來是水中缺氧,蟹不得不上岸,再加上天冷,爪是凍掉的。他養的蟹效益喜憂各半。后來,他采用了水產大學教授傳授的新技術,用大壟雙行模式進行養蟹。6月份插秧時,調整行間距,一個多星期后,再在稻田里放入扣蟹,讓兩者和諧共生。今年他取得了雙豐收,36畝稻田,河蟹產量1000多公斤,純收入1.8萬元,水稻預計畝產可達650多公斤,畝效益在700元以上。
稻蟹“互惠互利”
上海水產大學生命學院李應森教授告訴記者,大壟雙行的栽植方法,既能使稻田有較長時間的透光和通風,減少水稻病蟲害的發生,還能讓蟹、稻“互惠互利”。原來,水稻的稻谷蟲在生長過程中有一個變態期,這個時候,它就要鉆進水里,正好,可以給生活在水里的螃蟹當“點心”。螃蟹幫忙消滅了稻谷蟲,在水稻生長全過程,就不需要再打農藥。而且,螃蟹產生的糞便,還能變成稻子的肥料,愛“橫行”螃蟹們施起“肥”來比人類可均勻多了。
采用這一新技術,遼寧盤山縣的科技示范戶們養蟹稻田的稻谷不僅不減產,反而增產、增效,蟹田米完全是有機食品,售價還比普通大米貴,稻田養蟹的河蟹規格也比過去的稻田蟹大50%以上,雄蟹最大的約290克,雌蟹最大約170克。
據悉,這一稻田種養新技術將在我國東北地區推廣應用。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加工貿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