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新華日報)10月16日上午,江蘇鹽城市漁政支隊的同志興奮地告訴記者,已經從黃海海域消失30年的小黃魚魚汛,今年重新出現,初呈旺發之勢。
每年4-5月,黃海水溫開始上升,在外海越冬的小黃魚,便開始集群向東海和黃海作生殖洄游,形成小黃魚汛。然而,從上世紀70年代后期起,由于沿海污染加劇和酷漁濫捕,小黃魚成為我國漁場特別是黃海漁場衰退最早的經濟魚類之一。
今年9月16日開捕以來,黃海之濱的鹽城市2960多條大小捕魚船只基本全部出海作業。在黃海大沙漁場一帶,專捕小黃魚的流刺網,一個航次7天捕得1500箱(1箱20公斤),高的達到2000箱。且小黃魚的平均規格也從過去的不足1兩,增加到3兩,大的有4兩左右。蘇射漁01358號漁輪,9月9日一天捕獲小黃魚1800箱,賣得22萬元。
其它如鯧魚、帶魚、魷魚等經濟魚類也呈明顯增多趨勢。帶魚過去一個航次多為600箱。10月16日,蘇鹽漁0003號漁輪陳老大說,他們近7天已捕獲帶魚1700箱,收入達17萬元。一直比較稀少的魷魚,現在不少漁輪一個航次捕撈量也達到500箱左右。
業內人士分析魚汛重新出現的原因,一是國家重視養護大海,尤其是1995年后連續10多年搞伏季休漁,還設立小黃魚產卵保護區,劃定拖網漁船禁漁線等;二是遠海捕撈能力加強。今年鹽城市有12條漁輪根據我國與韓國雙邊漁業協定,進入離海岸100多海里的公共漁場作業。
有關專家指出,盡管小黃魚魚汛回來了,但黃海沿海環境污染仍不容忽視,人們很愛吃的用來冷拌做條蝦的白蝦,近年來大量減少,就是一個信號。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加工貿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