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北京科技報:近日,一個1噸重的死魚頭驚現大連海灣,目前一直沒人能夠對它的來源作出確切的解答。一位目擊者為記者詳細描述了‘大魚頭’的特征——它的嘴很長,頂部較尖,約有1米長,鰭有1米左右。他發現這個“魚頭”時,它的肉還很新鮮,魚頭后部有被切割的痕跡,邊緣處肉很肥厚,流著黃油。
它究竟是什么魚的頭?記者采訪了山東大學威海分校海洋學院哺乳動物研究所的祝茜教授。祝茜教授看了網上廣為流傳的“魚頭”照片后,初步斷定是須鯨。由于照片上“魚頭”已腐爛,憑經驗,他認為小鳁鯨的可能性極大。“小鳁鯨,也叫小須鯨,在我國海域分布比較廣泛,目前數量較多。在海岸線上經常可以看到。”
那么,它到底是被誰捕殺的?怎么會出現在大連灣的海灘上?有一位網友認為,“肯定是被捕鯨船捕殺切割的,很大可能是日本捕鯨船干的。”
對于這樣的說法,祝茜教授并不贊同。“日本捕鯨船一般在日本海域或公海捕鯨。如果是他們捕殺后扔到海里的,這距離也太遠了,日本海域或公海距離大連灣還得轉個彎,所以這種飄移的可能性很小。”
祝茜教授告訴記者,他個人更趨向于這是我國漁民對小鳁鯨的捕殺。“目前,漁民捕殺鯨魚的事情屢有發生。”
“保護措施不力,原因有兩個。一方面,小鳁鯨屬于我國二級保護動物,而日本捕鯨船卻在公海大肆捕殺。由于小鳁鯨的回游性特別強,它的繁殖地可能在我國海域,但攝食地比較廣泛,日本、韓國海域,以及公海都是。所以,我國對其保護,而日本卻在大肆捕殺。另一方面,從種群來看,日本科學家認為,我國海域和日本海域的小鳁鯨不是同一種群,而我國研究人員認為是同一種群,但目前還沒有有力證據。”祝茜教授很無奈地說。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加工貿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