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西安日報:今年,我市魚類總產量1.33萬噸,是個啥概念呢?如果平均到城區400萬人頭上,就是說,今年每人吃到了3.3公斤的地產魚,算起來也有五、六條了。問題在于,1.3萬噸地產魚,質量是否安全,市民是否吃到了放心魚?
11月底,記者就此采訪了市水產處處長李新平,了解到今年我市水產品質量達到了六個100%%,即無公害漁業生產基地100%%建立生產、用藥、飼料和銷售記錄等水產品質量安全自控措施;監管率達到100%%。苗種生產單位持證生產率達到100%%(自育、自用的除外);苗種生產單位100%%建立生產、用藥、飼料和銷售記錄等水產品質量安全自控措施。全市漁業生產基地等養殖環節孔雀石綠、硝基呋喃類代謝物、氯霉素等禁用漁藥售藥陽性樣品的追溯結案率達到100%%。北二環、摩爾兩大水產品批發市場100%%納入水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范圍,全面完成了各項工作目標任務。
或許數據可以為我市水產品安全作證:今年,農業部、省水利廳在我市進行產品質量抽查7次,抽檢各類水產品420尾,自產水產品全部合格,名列全國37個中心城市前列;市漁政站組織組織抽查產地、市場水產品5次,抽檢數量150尾次,全部合格。
為了讓市民吃上放心魚,我市狠抓了無公害產地認定工作,已經分四批認定了28個漁業生產基地為無公害產地,面積944.4公頃,占全市水產養殖總面積的50.2%%;鯉魚、草魚、鯽魚、魴魚、鰱魚等13個品種獲得無公害產品認證,年產量6826.3噸,占全市水產品自產量的54.6%%。
同時,我市今年積極推廣健康養殖,采取強有力措施節能降耗,推廣微流水養殖,全部改用精飼料,盡量不用或少用漁藥,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單純追求高產量模式的養殖模式,使漁民經濟效益每畝比過去提高了近一倍。
魚飼料、魚藥市場的監管,是保證市民吃上放心魚的前提。在我市水產管理部門的努力下,目前全市近400家大小漁場,已全部采用規模以上廠家生產的顆粒飼料投喂,基本杜絕了自產飼料的生產和投入。為水產品安全打下了基礎。
今年,我市從水利基金中籌資30萬元,從水產補助費中籌集10萬元作為水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經費,購買了速測設備儀器,在西北農副產品批發中心摩爾水產品批發市場建起了西安市首家水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室。該室于11月中旬正式入駐,做到了“入市驗證、無證抽檢、合格發證、信息公示、安全承諾”,受到市場、經營戶和消費者的好評。
為保證市民吃上放心魚,我市今年開展了四次執法行動。對未央漢城席王村王隨壽5畝魚池死魚案件進行查處。對7500公斤死魚進行了深埋處理。9月27日,灞河下游三四號橡膠壩一公里水面出現大量死魚,上百名村民持續數天在河面打撈。
市水產品管理部門得到消息后,立即組織未央、灞橋和市漁政站20多名執法人員晝夜巡邏,對打撈死魚者進行勸阻和收繳,對死魚進行深埋處理,使該段河流內的水生野生動物資源得到了保護和救護。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加工貿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