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綜合報道】據法新社8月9日報道,長期盛產水稻的湄公河三角洲現在也擁有數十億美元的蝦產業,越來越多的越南農民開始靠養蝦致富。
唐凡庫(Tang Van Cuol)帶著一枚金光閃閃的表和一枚很粗的戒指,看起來與普通的越南農民截然不同,他一邊喝著米酒,一邊吹噓自己的預期收入。這位54歲的老人說,他之前種植水稻、洋蔥還養過鴨子,但他的生活在2000年被蝦所完全改變。
唐凡庫在與朋友們的午餐上說:“養蝦可以帶來這么多的收入,沒有什么可以與養蝦比。他預計今年將有10億越南盾(約合人民幣29萬元)的收入,這在當地是一筆巨款,水稻種植戶每月的收入僅有約100美元(約合人民幣667.2 元)。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海平面上升海水滲入湄公河三角洲時,帶來了豐富的蝦群。其產量隨著歐美國家的需求齊步而升。精明的當地人迅速發現蝦苗養殖的條件已經成熟。目前,財富已經改變了當地的一部分,摩托車在新鋪的道路上取代了自行車,那里也有了多層的混凝土房屋,這在上一代人眼中是不可想象的。
然而危機也隱隱顯露了出來。環保人士警告說,大量養蝦帶來的收益可能是短暫的。如今,污染和疾病常常在影響著養蝦的收成。但是,更廣泛的危機正在逼近,紅樹林被大量砍伐使該地區時常遭受風暴襲擊,氣候變化也導致著海平面持續上升。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的湄公河三角洲項目經理安德魯•懷亞特(Andrew Wyatt)表示,“養蝦這是不可持續的”。越南政府希望保證本國糧食安全,同時也希望利用蝦產業出口創匯,于是在政策上既鼓勵蝦養殖業的發展,也保護水稻種植業的長期發展。政府現在鼓勵農民半年種植水稻,半年養殖蝦賺錢,但農民則希望放棄種植水稻以賺更多的錢。(實習編譯:李婧 審稿:田瑞哲)
越南農民因土壤鹽化轉養蝦致富 專家:對環境破壞更大
來源:聯合早報
由于海平面上升和氣候暖化,鹽水入侵稻田,許多農民紛紛轉而養蝦,賺取厚利。(法新社)
(朔莊法新電)湄公河三角洲傳統上為稻米盛產區,但近年來許多農民因環境變遷轉而養蝦,并且還賺了大錢。但環境專家警告,密集的養蝦業對湄公河三角洲帶來更大的環境破壞,是不可持續的。
在上世紀90年代,由于海平面上升和氣候暖化,鹽水入侵湄公河致使土壤鹽化,威脅農田。
土壤鹽化對農民是壞消息,卻有利養蝦,再加上當時美國和歐盟對蝦的需求上升,許多農民紛紛將稻田改為養蝦場。數年下來,養蝦業頓成為數十億美元的產業,昔日掙扎求存的農民,現已成為富有的蝦農。
越南總理阮春福希望去年總值30億美元的蝦出口,到了2025年能驟增至100億美元。反觀稻米出口收益,自2011年以來每況愈下,去年只取得22億美元。
位于湄公河三角洲的朔莊省(Soc Trang)多年前只是一個窮鄉僻壤,但隨著養蝦業帶來的財富,當地人如今已不再騎腳踏車,改以嶄新的電單車代步,新鋪柏油路兩旁也都蓋上新的多層樓房。
當地蝦農唐萬科(54歲)在受訪時說:“養蝦帶來的收入非常可觀,是其他產業無法相比的。”他披露,他預計今年的收入會達十億越南盾或6萬新元;相比之下,一名稻農每個月的收入僅100美元。
手戴金表和戒指的唐萬科擁有多輛電單車,還出手闊綽為女兒辦婚禮,更夸口說他擁有“價值不菲”的古董收藏。
專家:為開辟養蝦場 越來越多紅樹林被砍伐
不過環境專家指出,像唐萬科這樣的蝦農的好日子不會長久,因為養蝦業已經對湄公河三角洲帶來了嚴重的環境破壞。
他指出,蝦收成帶來了環境污染和疾病,但湄公河三角洲面對的更大危機是越來越多稻農從事養蝦業。為了開辟養蝦場,每年有越來越多的紅樹林被砍伐,這導致湄公河三角洲易受暴風雨侵襲,從而導致海平面上升。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目前正鼓勵當地蝦農保護紅樹林,并停止使用有害化學品,以確保他們所養殖的蝦能被認證為有機蝦,從中讓蝦農可以獲得額外的5至10%溢價。但蝦農稱,現有養殖法帶來的經濟效益大,他們都不愿意作出改變。
有鑒于此,盡管鹽水持續入侵內陸地區,但越南政府拒絕將整個地區劃為養蝦區。
如今,政府已投入巨資,保留尚存的淡水地帶,繼續種稻,畢竟稻米才是湄公河三角洲的主要農產品,而政府的長遠策略是讓該地區生產足夠的稻米來喂飽人民。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