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紅網(wǎng):如今的『白公館』里只能看到不銹鋼的白鰭豚
繁忙的水運已成為白鰭豚的最大天敵
10年前,科研工作者在長江里曾發(fā)現(xiàn)13頭白鰭豚。而10年后卻一條也沒有發(fā)現(xiàn)。位于武漢的白鰭豚館自從一頭叫“淇淇”的白鰭豚去世后一直閑置著,因為這5年來再沒有人見過活著的白鰭豚……此前,該物種已經在地球上,在長江里生存了2000萬年左右。
科學家認為,白鰭豚處于長江水生生物食物鏈的頂端,在長江水域中沒有任何天敵,因此其滅絕不可能是自然原因造成,它所面臨的所有威脅都來自人類。
5年來,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王克雄博士的手機一直沒有關過,即使夜深人靜的時候,當電話響起時,他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是不是有人發(fā)現(xiàn)白鰭豚了?
“自從‘淇淇’去世后,我再也沒有見過活著的白鰭豚,不僅我沒見過,國內外的科研專家和漁民們都沒有再看見過它。”8月31日下午,在位于武漢的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白鰭豚館里,王克雄說。王克雄把“淇淇”的死亡表述為“去世”,而白鰭豚館工作人員更愛用“壽終正寢”來表述“淇淇”5年前的死亡。
“淇淇”曾是一條白鰭豚的名字,它是世界上惟一一條被人工飼養(yǎng)成功的白鰭豚,也是我國水生物科研工作者親密接觸過的最后一條白鰭豚。從1980年到2002年,“淇淇”在武漢白鰭豚館生活了22年。如今,當國內外許多專家學人慕名前來時,人們只能看到它的標本,被泡在了福爾馬林里的內臟。
“研究關注白鰭豚和江豚的意義在于,哺乳動物處于食物鏈的最高層,長江如果連豚類的生存都不能支撐,很有可能有一天它也不能支撐我們人類的生存。”水生所副所長王丁博士說。
落寞與寂然
中國惟一的白鰭豚人工飼養(yǎng)基地沒有了白鰭豚
沒有了“淇淇”的“白公館”顯得落寞和寂然。
被稱作“白公館”的地方位于武漢市東湖南路7號。這處綠樹掩映的院子對外的正式名稱是武漢白鰭豚保護基金會白鰭豚館,這里也是中國惟一的白鰭豚人工飼養(yǎng)基地。由于白鰭豚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特殊地位,加之白鰭豚的飼養(yǎng)棚是一座高大的白色建筑物,所以當?shù)厝硕及堰@里稱做“白公館”。
雖然這里如今還飼養(yǎng)著4條白鰭豚的近親江豚,但由于已經5年多沒有白鰭豚了,所以平時來這里參觀的人很少。“白鰭豚館里沒有白鰭豚,我們很尷尬,也很急切!”武漢白鰭豚保護基金會的趙姓負責人說,“對于我們全體工作人員來說,如今哪里發(fā)現(xiàn)了白鰭豚的影子,是大家最關心的話題!”
白鰭豚是生活在我國長江中的珍稀水生哺乳動物,是現(xiàn)代生存的五種淡水豚類之一。它的歷史比國寶大熊貓還要早很多。據(jù)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的權威數(shù)據(jù),白鰭豚在長江已經生活了2000萬年左右。當年和它的祖先同期的許多物種如今多已成為化石。因此,白鰭豚被稱為比大熊貓還珍貴的“活化石”。
白鰭豚視力退化,但聲吶系統(tǒng)卻特別發(fā)達。研究白鰭豚在仿生學、軍事科學和醫(yī)學上都有著重要意義。而白鰭豚僅分布于我國江蘇江陰至湖北荊沙段長約1400公里的長江中下游干流中,是被世界鯨類組織認定的、我國獨有的一種水生鯨類物種。
1980年以前,人類對白鰭豚的種群數(shù)量知之甚少。1984年,初步報道白鰭豚在長江里的種群數(shù)量為400頭,兩年后下降為約300頭,而到1990年,科研發(fā)現(xiàn)僅為約200頭。1995年時,它的數(shù)量已不足100頭,并被世界鯨類組織確認為世界上幾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
白鰭豚迅速消亡的原因,被科學家總結為人類活動的影響導致。“白鰭豚數(shù)量的減少,不僅僅因為它是一個古老而在衰退的物種,更重要的是與人類在長江中越來越頻繁的經濟活動有著密切關系。如長江的水利工程建設,漁業(yè)的發(fā)展,航運的發(fā)達,沿江工業(yè)建設造成的水體污染等,都直接或間接給白鰭豚的生存帶來不利影響,而這些影響還在加劇,造成白鰭豚的滅絕危機。”
本世紀以來,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多次向國家有關部委緊急呈文,文件呼吁說,如果這樣的局面得不到改變和控制,白鰭豚將“很有可能成為當今世界第一個由于人類活動而導致滅絕的豚類動物”。
水生物研究所的呼吁已引起了國家高層的重視,目前在白鰭豚生存的長江流域,一場保衛(wèi)白鰭豚的戰(zhàn)斗正在進行。但白鰭豚已經不見蹤影,科研工作者惟一能見到的,只有已經去世了5年的“淇淇”的尸體。
珍惜與懷念
世界上惟一人工飼養(yǎng)的白鰭豚“淇淇”與鯨類學家相處22年
神奇的白鰭豚“淇淇”是在1980年被意外獲得的。
1980年1月11日,位于武漢的中國科學院水生所接到電話,說有漁民在長江作業(yè)時意外捕到兩頭“白江豬”。“白江豬”是當?shù)貪O民對白鰭豚的稱呼,他們稱江豚為“黑江豬”。
當時水生所剛成立“白鰭豚研究組”,幾乎所有科研人員對白鰭豚的了解都來自書本的一知半解。研究所的人員連夜驅車400多公里趕到城陵磯。在當?shù)厮a收購站,他們看到了一頭白色的、已經死亡多時的白鰭豚。而在它的身邊,是一頭頭部被鐵鉤鉤出兩個黑洞的白鰭豚幼仔……
那是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幾個人小心翼翼地拉著嚴重受傷的小白鰭豚返回武漢。由于當時通訊不方便,車每走一段時間,就要有人下去給所里等著的同志打電話報告情況,而運送白鰭豚的汽車則繼續(xù)冒雪前往武漢。
小白鰭豚被送到水生物研究所時,整個單位沸騰了。“那場景就像過年!”當年參與了運送小白鰭豚回武漢的周漢潮回憶說。“白鰭豚研究組”的創(chuàng)始人、當年53歲的陳佩薰老人則激動得像個小孩一樣,一路小跑著向大家報喜:“我們有了活的白鰭豚!”
在接下來的4個月里,科研人員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的治療方法,讓體長1.43米、重36.5公斤,當時已奄奄一息的小白鰭豚恢復了健康。在大家參與下,陳佩薰老人給這條白鰭豚起了個名字“淇淇”,諧音奇跡中的奇跡。據(jù)科研人員隨后的推算,當時“淇淇”的年齡為2歲左右。
一切都從零開始,一切都在摸索中起步。開始,科研人員對白鰭豚吃什么都搞不清楚。曾把饅頭、肉做成魚的形狀給淇淇吃……后來才發(fā)現(xiàn),原來白鰭豚主要是以魚為主食。
“淇淇”一天天長大了,水生所開始謀劃著要為她娶一個“新娘”回來,同時也希望改變世界上惟一的白鰭豚館只有一只白鰭豚的現(xiàn)狀。但是,由于白鰭豚在當時就已經很少見了,所以這個想法一直到了“淇淇”8歲的時候才迎來一次機遇。
1986年,當?shù)厮a部門捕到一老一少兩頭白鰭豚,小的取名為“珍珍”。由于“珍珍”當時未成年,科學家們就把她放進“淇淇”隔壁的一個池子里,兩個池子中間有一個有水的過道,以便讓兩頭豚在里面可以相互熟悉、交換信息……
但遺憾的是,在人工飼養(yǎng)的狀態(tài)下,“珍珍”和父親都沒活幾天就分別郁悶而亡,“淇淇”的“初戀”就此結束。后來,科研人員想盡了一切辦法,希望能再得到一條白鰭豚,即使是雄性的,也算是給“淇淇”找了個兄弟或伙伴,但這個想法一直未能實現(xiàn)。因為有一段時期,不要說活著的白鰭豚,即使被各種外力傷害致死的白鰭豚尸體,在長江里也已經找不見了。
而更讓科研人員感慨的是,白鰭豚“珍珍”死亡后的一段時間里,聲學儀器探測到,淇淇經常發(fā)出一種人耳聽不到的聲音,科學家最后認定這種聲音是他對同類的呼喚,對伴侶和愛的呼喚。科學家還試圖通過人工采精,保留“淇淇”的精子。但這個實驗做了3年都沒有完成。
“珍珍”去世后,“淇淇”再沒見過同類!這樣孤獨的日子一直到2002年7月14日。這一天,世界上惟一人工飼養(yǎng)的白鰭豚“淇淇”辭世!它曾與中國鯨類學家零距離相處了22年185天。
疑問與爭議
白鰭豚是否已經滅絕?是瀕臨滅絕,還是功能性滅絕?
針對今年以來國內外關于白鰭豚是否已經滅絕、或者是否已經瀕危的說法,水生所副所長、國家鯨類保護生物學學科組負責人,同時也是武漢白鰭豚保護基金會負責人的王丁博士認為,目前白鰭豚的現(xiàn)狀準確科學的表述,應該是“功能性滅絕”。
王丁的高級助手、水生所白鰭豚館館長王克雄博士解釋說,“功能性滅絕”,意思是因物種數(shù)量個體特別少而喪失了種群繁衍能力。而根據(jù)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的定義,50年內沒有在野外觀測到任何個體才標志著一個物種滅絕。“也可以說,白鰭豚確實已處于滅絕邊緣!”8月份以來,王克雄每天都要面對來自國內外許多媒體和研究機構這樣的詢問和解釋。
有意思的是,王丁博士的“白鰭豚功能滅絕說”也遭到了國內外一些專家的抨擊,理由是“功能性滅絕”屬于王博士發(fā)明的新名詞。對此,王丁一直沒有回應。
白鰭豚滅絕的說法來自2006年底的一起大型聯(lián)合科考。
2006年底,由中、美、英、日、德、瑞士6國鯨類專家參加的近10年來最大規(guī)模的“2006長江淡水豚考察活動”從武漢出發(fā),沿長江向上海尋找白鰭豚。尋找活動歷時39天,途經3436公里,考察范圍包括長江中下游所有支流。但遺憾的是,大規(guī)模高精度搜尋的結果,沒有發(fā)現(xiàn)白鰭豚。
一位參加了這次科考、不愿透露姓名的科研人員向本報記者介紹說,考察活動使用了兩艘大型科學考察船,即中國科學院“科考1號”和“中國漁政42003號”。目視觀察平臺設在距水面約5米高的兩船船頂,前排由3名觀察員手持小型望遠鏡不間斷地對江面進行監(jiān)視,后排由訓練有素的觀察員,用專門從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引進的高倍望遠鏡同時進行監(jiān)視。“設備非常先進、精良!”
考察結束后,中外專家出具的書面報告認定:一,考察期間沒有發(fā)現(xiàn)白鰭豚。此次考察的結果雖然并不能說明白鰭豚已滅絕,但反過來更進一步說明白鰭豚的狀況十分瀕危;二,考察發(fā)現(xiàn),白鰭豚的近親江豚數(shù)量也呈明顯的銳減趨勢;三,考察結果表明,作為長江水域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兩種頂級捕食者生存狀況進一步惡化,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遭受破壞,長江生態(tài)與環(huán)境不容樂觀。
在這場關于白鰭豚到底是否已經滅絕的學術爭議中,中國的科學家一直有點被動。“我們說白鰭豚沒有滅絕,但人家就會問,既然沒有滅絕,那么最近的活體在哪里呢?如今誰又見過呢?”水生所夏姓工作人員向記者解釋說,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科研人員一般都不愿意接受媒體采訪。“說的再多也沒用,只有找到白鰭豚存在的證據(jù)才是硬道理!”夏先生說。
在以武漢為中心的長江流域,不僅大多數(shù)人都沒見過白鰭豚,就連水生所的一些人也未見過活體白鰭豚。“我就從來沒見過活白鰭豚。”在白鰭豚館工作的小賈說。小賈是2005年來到白鰭豚館上班的,當時“淇淇”已經離世。“我只見過標本,還有大量照片資料上的白鰭豚!”
在水生所里,白鰭豚研究小組的郝玉江博士等專家也沒見過:“我是2003年加入這個小組的!晚了一步!至今沒見過活體。”
雖然近幾年來,在湖南洞庭湖、安徽銅陵等地,不時有人說看到了白鰭豚,但科研人員所見到的白鰭豚,除了館里收藏的標本,大多只有門口的三個不銹鋼雕像。
王丁副所長說,10年前的1997年,有關方面曾對長江里的白鰭豚做過一次全面考察,當時的數(shù)量為13頭左右。10年過去了,這13頭的命運會如何呢?沒有人敢回答這個問題。
傷痛與災難
生存空間受破壞,白鰭豚的近親江豚的數(shù)量也急劇減少
高大氣派的“白公館”里有一口半個籃球場大小的空水池。白鰭豚館的工作人員說,自從2002年白鰭豚“淇淇”去世后,這個池子就空了。在這口空水池的隔壁,還有一個水池,里面飼養(yǎng)著4條江豚。
和白鰭豚館里沒有白鰭豚的尷尬很相似的是,武漢石首天鵝洲白鰭豚自然保護區(qū)如今也是徒有虛名——沒有一只白鰭豚,僅有的是約30頭江豚。
保護區(qū)的工作人員說,科學家們在這里為白鰭豚準備了“浮式網(wǎng)箱暫養(yǎng)池”——面積約200平方米,但這幾個暫養(yǎng)池等待了好多年也從來沒有派上過用場。
在長江流域,更讓科研人員感到壓抑的是,江豚的境況比白鰭豚也好不到哪里去。2006年一次考察結果確認,整個長江里江豚種群約1200-1400頭,僅相當于1991年的一半。“如果不引起足夠重視,江豚也將像白鰭豚一樣難以尋覓”。
白鰭豚到底去了哪里?沒有人知道答案,科學家也只能含糊其辭地說,這個種群正在消失,因為人類活動的威脅和影響。中科院院士劉建康、陳宜瑜在一本關于白鰭豚的文章中分析認為,從長江流域歷年來收集到的死亡白鰭豚個體看,九成以上的白鰭豚是被人為致死的。
在武漢市徐家灣一帶居住的中學教師王文奎證實,上世紀80年代,常有白鰭豚的尸體漂浮在江中,在他印象中最多的一次是1984年竟有18具!
王丁博士認為,人類在長江上無休止、無節(jié)制的亂捕亂撈,直接讓包括白鰭豚在內的豚類喪失了食物來源;一些捕魚的利器——比如滾鉤,經常會穿透豚類的身體。還有長江里來往頻繁的輪船所攜帶的巨大鋒利的螺旋槳……
王克雄對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細節(jié):水生所曾經在一具白鰭豚的尸體上,發(fā)現(xiàn)了被捕魚的滾鉤扎傷的103處傷痕。在中科院水生所的博物館里,陳列著惟一幾乎孕育成熟的白鰭豚胎兒標本,它靜靜躺在福爾馬林液體里,好像睡著了。“它就是在要離開媽媽身體時,媽媽的頭被螺旋槳削去了一半……”
長江中下游有湖泊1133個,湖泊入江口歷來是白鰭豚攝食和棲息的好地方。但如今視野所及,到處是筑堤、建壩、架橋、設閘。目前除鄱陽湖、洞庭湖外,長江流域的湖泊全部在建壩建閘。王丁說,長江環(huán)境的改變已經超出了長江豚類所能耐受的范圍,長江干流已不再能夠支撐長江豚類的生存和繁衍。
他舉了這樣一組數(shù)字為例:去年底的考察期間,僅在某一天的白天時段,從宜昌到上海單程船只記錄到19829艘交通船和1059只捕魚船。“平均每公里約有12艘船只,你說白鰭豚能安靜生活嗎?”
考察隊另外一名科學家的書面報告更讓王丁揪心。該報告說:僅湖口一帶的大型挖沙船每天就有1300多條。這些大船不僅奪去了白鰭豚、江豚的生存空間,而且其噪聲完全覆蓋了豚類的聲吶傳遞系統(tǒng),幼豚無法找到母親,又瞎又聾的江豚找不到食物,隨時會被螺旋槳和漁網(wǎng)傷害,最后只能在小河溝里棲身。該科學家說,這是他一輩子見到的最大生態(tài)災難。
在武漢長江沿邊,當記者問起許多市民見過白鰭豚沒有時,相當多的人會反問:“白鰭豚是什么?”
白鰭豚是什么?白鰭豚是一種曾經被美譽為“長江女神”的水生動物。如今的長江依舊滔滔,但愿“女神”有一天真的還能再現(xiàn)長江。
長江白鰭豚數(shù)量變化
■1984年,初步報道白鰭豚在長江里的種群數(shù)量為400頭。
■1986年,下降為約300頭。
■1990年,科研發(fā)現(xiàn)僅為約200頭。
■1995年,它的數(shù)量已不足100頭,并被世界鯨類組織確認為世界上幾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
■2006年,由中、美、英、日、德、瑞士6國鯨類專家參加的近10年來最大規(guī)模的長江淡水豚考察,沒有發(fā)現(xiàn)白鰭豚。
南方漁網(wǎng)編輯:陳如燕
發(fā)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加工貿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