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姚德春)在漢剛閉幕的首屆“中日生物信標跟蹤記錄科學學術討論會”上,中日科學家首次披露了中華鱘經常遭到船舶傷害,是因中華鱘有經常性躍出水面的行為。
在會上,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代表中日雙方首次披露了近3年來他們與日本東京大學海洋研究所合作研究的最新進展。危起偉透露,在研究中,他們發現中華鱘有經常躍出水面的行為,該行為可能是中華鱘通過補充其鰾內氣體起到調節身體密度以維持浮力的作用,這是鱘魚類的固有行為。
中日科學家還發現,養殖中華鱘幼體可能不適合超過100米的深水環境(例如三峽水庫),而長江上游生活著200多種魚類中也有與中華鱘類似的管鰾魚類,它們是否能夠適應生活在三峽水庫,有待進一步研究。
討論會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召開,來自我國和日本相關領域的專家和學生60余人與會。會議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日本東京大學海洋研究所和日本國立水產工學研究所共同主辦,日本生物信標跟蹤記錄科學學會資助。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加工貿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