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副司長 馬林英:
國際科技合作是外交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外事既是外交的重要內容又是重要手段。針對科技合作的新形勢和新要求,我們必須加強與國家各主要科技計劃緊密結合;發揮國際合作各主體重要作用,把握主體內容方式;配合正確的外交制度,實現各種合作方式及渠道有機結合,初步形成政府領導、民間參與、機構互動的局面;深化改革,形成全方位、多層次領域的國際科技合作形勢;實現跨地區統籌協調,形成上下互動、內外聯動的良好局面。
“十一五”期間,國際科技合作的思路是:以政府間合作為主,針對“十一五”科技計劃實施重點合作項目立足實際需要,深入構造雙邊、多邊框架;充分利用國際大科學、大工程計劃,鼓勵我國科學家積極發揮作用;開展科技人員交流方面的新突破,建立高水平的、長效的人員交流機制,提高我國科學家參與國際間交流的能力和成效;建設高水平科技研發基地,對前沿學科和交叉學科進行研究;設立高水平的科研中心,分享共同建設成果;參與合作國科技,根據我國需要,聘用外國專家;重點支持一批前沿科學學科,同國外合作,實施共同投資、成果分享;鼓勵企業在國外創立研發機構,加強科技發展政策、戰略方面的合作與交流;大力發展國際科技發展中介合作。
今后,科技部將進一步加強統籌協調;充分發揮國際科技合作的主體作用;突出科技性企業的作用;實現各種方式和渠道的有機結合,加強宏觀指導,為跨地區、跨學科提供制度保障。
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 周魯閩:
廈門是海灣型城市,“城在海上,海在城上”是廈門市的真實寫照。開展海洋維權工作,保障廈門海域安全對于廈門市來說顯得尤為重要。我局在開展海洋維權工作中,努力創新海洋綜合執法體制。首先是海洋綜合執法隊伍的整合,成立了全國第一支行政編制的綜合行政執法隊伍;其次是聯合執法行動的開展,我們牽頭組織了9家涉海執法部門和下屬執法隊伍,作為聯合重大執法的行動集體;再次,我們建立了海上執法城市聯盟機制,組成了廈門、泉州、漳州三市聯盟機制。在國際合作方面,我們努力加強在海洋管理方面的國際合作,努力提高我市海洋綜合管理水平。近幾年來,廈門市政府與國際海事組織簽署了第二輪廈門海岸帶綜合管理示范項目合作協議,在完善和更新第二輪海岸帶綜合管理戰略行動計劃、九龍江口環境綜合整治、ISO14001環境體系認證、國內外海洋管理人員培訓等領域大力開展了國際合作。
另外,我們發現,我國的維權工作和國際合作工作缺乏整體規劃,存在著法律、法規不健全的問題,直接影響到了工作的開展。建議對工作實現系統性規劃,在東海問題上有待深入規劃;在維護海洋權益問題中,海洋邊界問題更顯嚴峻,我們必須加強維權能力建設,在“十一五”期間探索聯合執法機制,加強南海、東海、臺灣問題的工作力度。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 林紹花: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作為我國海洋信息服務領域的對外窗口,近年來,在國際海洋合作和海洋權益維護領域開展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的基本職責之一就是代表國家參加國家有關的國際海洋信息領域的交流合作。近年來,信息中心積極參加國際組織、參加業務化海洋學項目、積極開展國際雙邊合作。在開展國際合作的基礎上,發揮信息技術優勢,支撐權益維護工作。建成中國海劃界系統建設,并開展了海洋權益維護信息系統建設。
同時,通過國際交流合作,信息中心了解到了世界海洋信息技術的發展前沿,拓寬了海洋資料和信息的收集領域。信息中心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促進了我國的海洋信息工作。在我們的工作中,我感覺到,通過參加國際海洋合作,有力維護了國家權益。在技術交流與合作中,我們信息中心本身也得到了發展。可以說,維權和國際合作工作是相輔相成的。信息中心還將繼續發揮信息支撐作用,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在未來的維權工作中提供更有力的信息技術支撐。
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辦公室秘書長 毛 彬:
中國大洋事業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是實現我國大洋資源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為了學習和借鑒國外的先進技術及經驗,中國大洋協會積極開展了有針對性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在與國際海底管理局開展全方位合作的同時,先后與俄羅斯、法國、德國、韓國和國際海洋技術聯合組織以及海洋技術大國美國開展了有效的雙邊合作與交流活動,有力地促進了中國大洋事業的發展與海洋技術水平的提高,同時也為我國培養了一批高素質的海洋科技人才。
維護海洋權益要加大科技發展力度,才能得以完善。改革開放初期,也就是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國國家海洋局與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局開始積極開展科技方面合作。近幾年,外事工作在總的維護海洋權益中占比重較大,今后還是要繼續開展正常的科技合作。
有效地維護海洋權益,除了加強海洋執法能力以外,還要重視外事隊伍的建設。建立一支很強的外事翻譯隊伍,跟蹤國際上重大科技發展,投入人才,從而使維護海洋權益工作繼續更長遠地走下去。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研究員 閻季惠:
國際合作順利開展的前提就是領導要給予充分重視。這就需要加大宣傳力度,引起領導重視。經費體系建設也是組織體系建設的重要部分。因為很多專項都沒有考慮外事活動經費預算,在缺乏配套資金的情況下,國際合作工作難以開展,直接影響到了國際合作工作的開展。希望能建立一個系統性的資金體系,在給下面的單位政策性指導的同時,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另外,希望能建立一個長期的單位領導培訓體系,有計劃地將各單位領導聚集在一起進行培訓、或者引導其直接參與國際性組織的活動,這樣不僅能提高領導的重視程度,還能從源頭上提高各單位的國際合作工作水平。
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科技外經處副處長 徐 君:
近幾年來,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與韓國、日本相關部門建立了友好關系,每兩年簽訂1次協議,互派研究生、開展互訪;每年請大約十幾個外國專家來我局考察;并曾在寧波與韓國共同舉行了學術交流會。
在開展外事工作上,我們深刻體會到了人才的重要性。雖然我局定期組織技術人員出國培訓,但是,因為我局涉及漁業管理比較多,而在海洋管理能力方面相對較薄弱,所以希望國家海洋局能與地方廳局加強聯系與溝通,為我們提供更多的地方管理人才和科研人才集中培訓的機會。一方面,能讓地方直接了解到國家海洋局的有關工作和指令,促進地方之間的交流,提高地方管理人才和科研人才的素質;另一方面,國家海洋局也能聽取來自地方的工作情況匯報及意見。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黃海大海洋生態系項目主任 蔣逸航:
黃海大海洋生態系項目是GEF資助、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實施的地區項目,參與國分別為中國和韓國。項目執行期為5年,總資金約2400萬美元,其中1400萬元來自于GEF,其他來自于中韓兩國政府的配套資金及UNDP和美國海洋與大氣局的資助。
黃海大海洋生態系項目的目標就是通過基于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環境管理,推進對生態系的可持續利用,減輕經濟發展給黃海及周邊社會和人民帶來的壓力。黃海大海洋生態系項目分為5個領域:生物多樣性、污染控制、生態系、漁業和海洋投資。為達到該目標,項目將進行跨邊界的診斷分析;確定黃海大海洋生態系所面臨的問題,從而形成國家和區域的黃海戰略行動計劃;建立地區合作的框架;提高參與國在海洋管理方面的能力;推動區域戰略行動計劃的實施,促進跨邊界重點問題的解決。
參與技術援助項目的體會: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生活質量差,科技知識缺乏,走出去看與學的機會少,只是著眼于解決亟需解決的問題。直到90年代,除了人才得到培養,學習科學技術外,還會利用外資執行大型項目,目光已經不局限于短期的成效。現在步入21世紀,在科技差距大大縮短的前提下,對海洋政策有了進一步的研究,并積極投入到參與國際大項目的制訂。如在全球海岸帶觀測系統方案的制訂過程中,中國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我國作為一個海洋大國,下一步的目標:在10年之內,成為海洋、政治、環境、管理方面的領導者,包括政策的制定和起草,積極參與“游戲規則”的制定,在國際組織中維護我國的海洋權益。機會需要資源的儲備、戰略的思想。希望各部門能夠攜起手來,不讓機會從手中溜走。
遼寧省海洋與漁業廳廳長 趙興武:
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為300萬平方公里,其中150萬海域存在爭議,我們面臨的任務還非常重大。海洋權益無小事,維權是海洋主管部門的重要職責,但也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責任。
同時,維權也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政治、經濟、外交,涉及到國家各相關部門,需各部門通力合作。另外,我們要在維權中開發、在開發中維權,要努力發展海洋科技、大力開發海洋資源,因為維權工作不僅限于海上,也開始向海底資源發展。
“十一五”期間將會是海洋事業大發展的5年,海洋維權和海洋爭奪將長期存在,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在新形勢下,我們要進一步推進海洋維權工作和國際合作工作。建議國際司能多向地方單位通報維權工作和國際合作工作的開展情況,共同研究探討對策;并多將國際合作項目向地方安排,讓地方直接參與到項目中來。
南方漁網編輯:歐陽洋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海洋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