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新民晚報:生物入侵是指某種生物從原來的分布區域擴散到一個新的地區,在新的區域里,其后代可以繁殖、擴散并維持下去。如何防止和抵御生物入侵已經成為各國科學家們密切關注的重大研究課題。
關于生物入侵的歷史可追溯到很久以前,但對生物入侵的研究歷史并不很長。
1958年愛爾通出版了《動植物入侵的生態學》一書,才奠定了入侵生物學的基礎框架,并預見到生物入侵的數量和危害程度會大量增加。全球入侵物種計劃(GISP)是1997年建立的。它是應80個國家和聯合國代表的共同要求而成立,專門應對生物入侵的國際組織。
事實上,近十年來有關有害生物入侵和擴散危害的報告引起了眾多國家的高度重視。據美國普渡大學研究人員的調查,在美國印第安那州低收入的公寓樓內,約50%的公寓有德國小蠊危害。我國也同樣如此,20世紀中期被稱為“洋蟑螂”的德國小蠊入侵我國,如今已成為城市主要害蟲。前兩年加拿大“一枝黃花”在上海蔓延后影響多種本土植物物種的生存。今年,上海又首次發現原產美洲,卵有劇毒且又兇猛的雀鱔淡水魚,幸好專家表示雀鱔淡水魚不適合在上海地區的水溫和水質等自然條件下生存繁衍。
生物入侵所帶來的經濟損失觸目驚心。據1999年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在簽發總統令時提到,按照一些專家的估計,生物入侵每年對美國造成的損失高達1230億美元。而我國,據2002年報告,僅11種主要入侵生物每年所造成的損失即高達574億元,生物入侵所造成的總體損失可能達到數千億元人民幣。
我國生物學家徐汝梅認為:20世紀50年代,人們意識到化學污染對環境的巨大影響及其對人類健康的巨大威脅。而從90年代后,人們開始關注人類所面對的另一巨大威脅——生物入侵。可以說,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及交通運輸業的飛速發展,貨物及人員在全球各地區間快速、大量流動,自然會給作為載體的外來生物提供了廣闊的遷移空間和異地入侵的環境。顯而易見,如今人類正面臨生物入侵的全球性的挑戰。
雖然生物入侵有一個復雜的鏈式過程。但一個新的入侵生物,一旦被發現對某地的生態環境造成重大影響時,說明它已經在該地區扎住了根,再想消滅它是很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正如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黃勇平博士說的那樣:防范生物入侵是一項保障國家環境生態安全的大問題,涉及現代化農業發展和資源環境保護等許多內容。
全球入侵物種計劃的國際組織(GISP)研究表明,對于生物入侵,預防比控制其爆發更為可行,也更為經濟。在生物入侵的鏈式過程中,抓住早期關鍵環節,即從入侵對象的引入到建立種群實施嚴格的、科學的監控,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加工貿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