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在海水魚人工繁育上已經有10年的歷史,憑著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環境因素,使其逐漸成為華南地區海水魚育苗的基地,培育出來的魚苗絕大部分能滿足或者超過養殖需要,已發展成為水產業中的一個優勢產業,而廣東是其最大的銷售市場。
“一般每年2月底開始孵化,4-7月主要以培育成2厘米規格的魚苗出售。今年金鯧苗搞了1000多萬尾,紅鰭笛鯛有300多萬尾,少部分自己養在紅沙港。”海南陵水生利水產繁殖有限公司的老板劉青利說,他是島內最早進行海水魚人工育苗的人。
海南大學海洋學院院長陳國華向記者介紹,海水魚人工繁殖技術在1997年之前,整個島內都還沒有突破。以尖吻鱸為代表,劉青利是最早搞成功的,在此之前是泰國技術最成熟,廣東、海南要養殖只能通過從國外引進水花,培育成魚苗后提供給養殖戶。到了1998年,情況相對穩定,而1999年,泰國的尖吻鱸魚苗就進不來了。
據了解,1998年,海南在點帶石斑魚上取得成功,第二年就全島推開。隨后,花鱸、白鯧(布氏鯧鲹)、紅鰭笛鯛、紫紅笛鯛、金鯧、軍曹魚等也先后成功,現在已經有20多個種類可以滿足島內需求,大部分供應廣東等地。
據劉青利介紹,1998年他做出的海水尖吻鱸魚苗,有三成魚苗滿足海南自身的需求,六成銷往廣東,其他的賣給福建。1999年開始做白鯧,兩三年后感覺金鯧這條魚不錯,就在2002年開始做金鯧苗。
海水魚苗的市場需求每一兩年都有些變動,會出現主打魚苗品種,直接影響海南的魚苗培育,以及對島外的供應。
“比如尖吻鱸魚苗,在1999-2000年間,劉青利有七成魚苗賣到外省,當時主養地在珠海,島內的養殖量不大。到了2002-2003年間,珠海的魚苗也搞了出來,加之養殖量減少,他就放棄了這個品種。”陳國華告訴記者。
“但在這期間,白鯧魚苗培育取得突破,它就成了當時的主打品種。當時,劉青利一年可以培育1000萬尾魚苗,50%-60%銷往廣東。到了2004年,白鯧養殖逐漸淡化,金鯧取而代之,慢慢興盛。”
據他介紹,在2004-2005年間,劉青利有一半以上的金鯧苗銷往島外。2006年情況略微特殊,當時,中國石油深圳石油實業有限公司在海南推廣深水網箱,整個島內有300多口被個人老板與對方合作的形式養殖金鯧,這需要大量的大規格種苗,因而賣到外省的比例減少很多。
比較有意思的例子是,2006年,金鯧的受精卵賣到2.8-3萬元/公斤,平均也有2.5萬元,但由于當年投苗太多,養殖量過大,年底商品魚出現滯銷,直接導致今年早春受精卵價格跌倒500-600元/公斤。
“雖然早春過后,價格略微回升,但怎么也回不到高峰時的價位,所以對于一些養殖量大的主打魚類品種推廣,必須關注市場影響的問題。”陳國華說。
海南在石斑魚育苗方面自然條件較好,主要優勢是繁殖時間長。以青斑為例,在不采取加溫等條件下,至少有10個月的時間,如果硬件投入完善一些,甚至可以全年進行繁育。而廣東只有半年時間,親魚產卵遲2-3個月,結束早2個月。
據了解,2005年島內育出3厘米規格的石斑魚苗約800萬尾,2006年降到500-600萬尾,今年培苗場較多,幾乎是遍地開花,尤以文昌市為甚,估計總量超過1000萬尾。但相對于市場需求來說,數量還是不夠,有專家估算,在現有養殖模式下,該規格的魚苗整個海南每年就需要3000萬尾。
在國外的發達國家,海水魚育苗都選擇在室內車間,通過小水體直接培育成2-3厘米的魚苗,鮮有將孵化幾天的幼苗直接放入大塘培育的。而在海南,幾乎所有的海水魚育苗場都會按后面的方式操作,在大塘培育出3厘米左右的魚苗。
“很早以前我們也是在車間里面育苗,但產量做不起來,于是選擇在池塘里培苗。”劉青利說。
他認為,在大塘培苗可以彌補車間內小水體的生物餌料供應不足,提高魚苗存活率,同時也間接證明育苗場在開口餌料研究上的欠缺。
其實,主管部門缺乏引導,苗種質量不能保證仍然是當前海水魚育苗存在的問題。
“在(海水魚)人工繁殖成功之前,養殖海水魚所需苗種主要來自臺灣、泰國等地,或者通過捕撈野生魚苗馴化得到。而現在的親魚大多來自人工養殖,遺傳性狀經過幾代的延續,優良特質逐漸消失,特別是在此類魚苗散布于廣大養殖區域的條件下,加速了種質退化的過程。”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其實,海南的白對蝦也曾經是這種情況,但蝦的養殖周期短,選種相對容易,所以這兩年通過各種方法,優質蝦苗的普及率提高很多,不過對于海水魚類就難以辦到。陳國華認為,海水魚的繁殖應該走羅非魚這條路,堅持親本的選育培養。而政府主管部門需要對海水魚苗種企業進行資格認證,克服相互之間的無序競爭,加強檢疫,推廣資源增殖。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加工貿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