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新華日報江蘇消息:據海洋漁業部門最新監測顯示,目前海州灣礁區內海洋生物資源已達200多種,超過歷史上最盛時期;中斷14年的漁汛今年重回海州灣。有關方面權威人士稱,這標志著海州灣漁場傳統漁業資源恢復良好,將再現“黃金漁場”的生機和活力。
據了解,全國八大漁場之一的海州灣是半開闊海灣,曾因盛產魚蝦蟹貝等100多種海產品而久負盛名。然而,由于狂捕濫撈和環境污染,到1993年就再也形不成規模漁汛,一些魚類、貝類開始大幅減少,尤其是大小黃魚、梭子蟹、東方對蝦等特產近乎絕跡。
2003年下半年以來,連云港市在國家和省支持下,多措并舉致力于海洋生態的修復。選擇在魚類和貝類繁殖、洄游必經的前三島、秦山島海域,實施為期5年的“人工魚礁”工程,先后投放水泥礁體、船體礁和浮標礁2000多個,為魚蝦營造了10萬畝的“安樂窩”。與此同時,在伏季休漁、減船轉產、整治海水污染、推動沿海企業節能減排的基礎上,還對人工魚礁海域增殖放流魚類1.5億尾。據連云港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朱孔文介紹,目前,海州灣人工魚礁區漁業資源明顯改善,蝦婆、帶魚、小黃魚、梭魚等魚類不斷增多。漁民在人工魚礁區附近捕撈作業獲得的經濟效益是2002年的3倍以上。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加工貿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