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蠣有望成為21世紀人類重要的蛋白質供應源,但養殖和開發仍存在眾多挑戰。11月26-29日,浙江大學第二屆國際牡蠣研討會在浙江大學召開。圍繞“牡蠣養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與人類健康”之主題,近十個國家的科學家圍繞牡蠣養殖的發展、加工利用、發展戰略及各國科技合作展開了熱烈探討。
世界牡蠣學會理事長森勝義、中國水產學會理事長司徒建通、廣西壯族自治區水產畜牧獸醫局局長陳榮貴、浙江省海洋漁業局副局長俞永躍和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王玉芝等出席開幕式。
牡蠣被稱為“海洋牛奶(milk of the sea)” ,其產業化養殖和開發已遍及全球。據研討會中方主席、浙大動物科學學院吳信忠教授介紹,牡蠣以海洋浮游生物為食,養殖時不需要“喂食”,因此是一種成本低廉的蛋白源。但是,近年來海洋環境的污染、惡化和海洋病害的頻發危及到牡蠣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向各國的科學研究提出了挑戰。2005年7月世界牡蠣學會在日本舉辦了第一屆國際牡蠣研討會;2005年10月在法國召開的《第八屆國際貝類資源恢復和可持續發展大會》上,牡蠣成為當之無愧的“主角“,近三分之一的科學家的議題是關于牡蠣的。
我國每年牡蠣的產量居全世界首位,2006年中國牡蠣養殖產量達389萬噸,約占我國海洋水產養殖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司徒建通說,目前我國對牡蠣的開發還不是很充分,希望通過研討會,向各國學者學習先進的牡蠣養殖方法和開發技術。據了解,本次研討會的議題包括牡蠣病害防治與養殖環境污染的控制、 牡蠣養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策略與技術、牡蠣的種質資源及遺傳改良、牡蠣產品加工與人類健康等。
在27日上午的論壇上,日本株式會社渡邊牡蠣研究所社長渡邊貢博士介紹了該國的最新發現:牡蠣肉含有提高活性氧酶活性的物質,能消除人體過多的活性氧,對治療動脈硬化、癌癥等有效果。日本已開發出具有保健或醫藥功能的“牡蠣丸”和功能性飲料“牡蠣汁”。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加工貿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