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專家提出:發展環境友好型漁業,能讓整治后的東海域既漂亮又不寂寞
備受各方關注的東海域在綜合整治之后,對其每年1000噸左右的天然海產該如何利用?是將其“封存”,抑或是適度開發?
昨日下午,九三學社福建省水產研究所支社課題組的專家們提出:對東海域漁業資源的開發利用,應走發展環境友好型漁業之路,讓整治后的東海域既漂亮、又不寂寞。
開發海洋旅游經濟
東海域歷史上是廈門傳統水產養殖海域和捕撈漁場,據有關生產實績統計資料顯示,目前東海域天然海產的年起水量在1000噸左右。按規劃,與東海域連接的海岸帶將打造旅游休閑岸線,發展旅游經濟。然而,各種具有海洋特殊色彩的物質和精神的消費活動,大多需要以漁業為載體,如體驗感受類的海灘拾貝,娛樂康體類的海上游釣,人文學習類的觀看海洋宗教祭典(送王船),以及品嘗鮮活貝、藻、魚類海鮮等,所有這些如果漁業缺位,海洋旅游就很乏味,廈門旅游的“海洋文章”就難以做足。
而“環境友好型漁業”,是一種綜合運用技術的、經濟的、管理的多種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對經濟社會的環境影響的新型漁業,不單純是從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生物資源的生產立場出發,更是從環東海域新城市發展海洋旅游的大經濟格局考量的。
專家們認為,科學開發利用海洋生物資源,有規劃地保留一定規模的規范養殖業和捕撈業,無論從對目前上岸漁民的生產生活出路安置,對海洋生態環境和生物資源的保護,對發展海洋旅游的大經濟格局,對維護廈門管轄海域權益的排他支配和管理,都有存在價值。
綠色養殖融入人文特色
專家們建議,立即組織對東海域海域資源和漁業資源進行摸底調查,摸清東海域生態環境、養殖容量、漁業資源家底,建立長效的環境與資源監測機制。
在發展“環境友好型漁業”的運作上,養殖上,革新養殖模式,做到種質種苗綠色、養殖環境綠色、產品綠色,并納入廈門安全食品生產基地建設。捕撈上,限額捕撈,水產養殖以潛棲海底灘涂、不影響別的用海行業的貝類養殖和不產生污染環境排棄物的藻類養殖為宜,捕撈工具也應是環境友好型漁具。經營上,應從以往的個體化經營,轉變為由經濟實體專營、政府招投標的準入,以保證執行有效監管和可持續發展。捕撈使用的漁船,應同環東海域旅游休閑岸帶的格調協調、同環東海域新城的整體景觀和諧。
南方漁網編輯:歐陽洋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海洋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