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多種外來生物入侵,造成經濟損失1000多億元
蠶食樹葉的美國白蛾
資料圖片:危害水稻生長的福壽螺。
“美國白蛾都飛到天壇的樹上了!”
提起生物入侵,北京園林綠化部門對兩年前美國白蛾的侵入仍心有余悸。當時,這種于1979年開始進入我國并先后蔓延到遼寧、河北、陜西、天津等地的外來物種,竟悄然進入北京中心城區,甚至連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天壇公園及龍潭公園也相繼發現它們的蹤跡。
美國白蛾看上去外表輕柔、身材嬌小,和普通飛蛾沒什么兩樣,但它卻能蠶食200多種闊葉樹的葉子,還吃玉米、小麥等農作物及草。它們經常成群結伙地吐絲結網,把大片樹葉覆蓋起來進行聚餐,一個星期就能吃光一棵大樹,以至國家林業局造林司總工程師吳堅驚呼:“它奇大無比的胃口可能毀掉中國的綠色奧運!”幸虧北京市投入3000萬元進行緊急清剿,才使疫情得以平息。
近年來,外來生物入侵事件頻繁發生。除美國白蛾外,紫莖澤蘭、松材線蟲、加拿大一枝黃花、克氏螯蝦等不勝枚舉。入侵的領域,從森林到水域,從濕地到草地,從鄉村到城市,幾乎無處不在。
農業部外來入侵生物預防與控制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農科院研究員萬方浩說:“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經過8年到10年的時間才會發現一種生物入侵,但是這幾年,每年都會出現一兩個新面孔。從海關截獲的情況看,外來入侵物種的批次和數量也在迅速增加,大約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長,檢疫部門時常會截獲一些‘高危分子’。”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負責人王福祥介紹,從農業植物檢疫方面看,僅2005年以來,我國廣東、遼寧、海南等地就先后發現紅火蟻、黃瓜綠斑駁病毒、三葉斑潛蠅的疫情。
中國已成為遭受外來生物入侵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郭予元說:“入侵中國的外來物種目前有400多種,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公布的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生物中,中國有50余種,占了一半左右。”據測算,外來入侵物種給中國造成的經濟損失至少在1000億元以上。
塞滿杭州錢塘江航道的水葫蘆
專家認為,人為因素是造成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的主因。目前有害生物入侵有兩種方式:一是盲目引進,二是人流和物流的帶入。
盲目引進造成巨大危害的最典型例子是水葫蘆。水葫蘆原產于委內瑞拉,上世紀70年代作為豬飼料引進,并作為觀賞和凈化水質植物推廣種植。由于其無性繁殖速度很快,現已廣泛分布于華北、華東、華中和華南,其中福建、云南、江蘇、浙江、四川、湖南、湖北和河南等省最多。
在福建閩江,水葫蘆長滿水面,影響了水產養殖。經濟參考報記者張國俊攝
水葫蘆的瘋狂蔓延使很多水生生物處于滅絕的邊緣。以昆明滇池為例,20世紀60年代以前,滇池主要水生植物有16種、有水生動物68種。但到20世紀80年代,大部分水生植物相繼消亡,水生動物僅存30多種,被專家稱作患上了“生態癌癥”。而現在我國每年用于打撈水葫蘆的費用達到上千萬元,不僅生態環境受到了破壞,而且付出了沉重的經濟代價。
又如互花米草,也稱大米草,因其種子酷似米粒而得名。該物種原生長于英國,1980年10月在福建沿海等地試種,1982年擴種到江蘇、廣東、浙江和山東等地。當初引種的目的是為保灘護岸、改良土壤、綠化海灘與改善海灘生態環境。但隨著它的蔓延,不但侵占大面積近海灘涂,使沿海養殖的貝類、蟹類、藻類、跳跳魚等生物大量窒息死亡,而且還使一些港道淤塞,影響海水的交換能力,導致水質下降,大片紅樹林消失。僅福建寧德東吾洋一帶的水產業一年的損失就在1000萬元以上,已經成為沿海地區影響當地漁業產量、威脅紅樹林的嚴重問題。
外來的人流、物流也是有害生物進入的重要通道。原產美國的紅脂大小蠹在中國的大爆發就是如此。上世紀80年代,山西為發展煤業,買了一批美國加州的帶皮原木做坑木,由于入境時沒有經過處理,紅脂大小蠹藏在樹皮內“偷渡”進來,終致上世紀90年代末在山西大爆發,并迅速傳播。還有進口物品的木質包裝箱,也常常成為有害生物的“偷渡”載體。
瘋長的大米草
防控生物入侵,在理論和技術上取得突破性成果
外來生物的入侵,幾乎使我國所有的生態系統——森林、草地、水域、濕地、農田、城區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萬方浩說,外來入侵物種不僅直接危害農業生產,造成巨大經濟損失,而且損害生物多樣性,破壞生態環境,部分外來入侵物種還對人畜健康產生嚴重影響。
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劉旭認為,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過程中,外來有害生物的入侵在農業轉型及生產中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已對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和生態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外來生物入侵的危害引起了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國家科技部組織開展了包括“973”計劃“農林危險生物入侵機理與控制基礎研究”、“十一五”支撐計劃“農林外來入侵物種的預防與控制技術”、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及其安全性考察”等課題的研究,并在全國組建了近20個全國性的生物入侵工作組。受外來生物入侵危害嚴重的省份也開展了重大課題研究。
目前,我國生物入侵研究無論是在理論認識還是在防控技術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其中,中國科學家在對煙粉虱、紫莖澤蘭、松材線蟲等的入侵機制與特征方面的研究成果尤其突出。由萬方浩牽頭的項目組科學家發現,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全球最危險入侵生物的B型煙粉虱與土著煙粉虱之間存在“非對稱交配互作”,這一機制在促進B型煙粉虱數量增長的同時,壓抑土著煙粉虱種群增長,從而促進B型煙粉虱迅速入侵和擴張,取代危害性不大的土著煙粉虱。這一研究成果的論文已刊登在權威刊物美國《科學》雜志上。
在生物入侵防控技術上,我國組建了四大技術體系:早期預警與阻擊體系、應急控制技術體系、阻斷與撲滅技術體系、可持續綜合防御與控制體系。為從制度上保證外來有害物種的防控,一些專家還建議盡快制定《外來有害生物管理法》,并建立專家委員會,向政府部門建言獻策,以及時有效地防范有害外來生物的入侵。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加工貿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