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中國漁業報:“十五”期間,針對制約我國水產養殖產業集約化,無公害,健康協調發展的關鍵技術難題,圍繞提高產業現代化水平,增加水產養殖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攻關方向,農業部漁業局組織實施了“水產集約化及健康養殖技術開發與示范”和“無公害水產養殖技術研究與示范”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項目。
200l年~2005年,農業部漁業局組織全國30多個漁業科研、教學單位和相關企業共1500多人開展了聯合攻關,在水產育種,健康養殖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和顯著成效,共取得新產品、新技術和新材料48項,獲授權專利40項,制定標準23項,發表研究論文404篇,建立示范點115個,生產線21條,獲省部級以上成果獎勵23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省部級19項),成果轉讓25項,商品化成果26項,實際應用成果57項,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一、初步建立了水產綜合育種技術體系,培育出一批優良新品種,篩選出一批育種新材料,提高了水產養殖良種化水平和可持續產出能力。
培育出了“新吉富”羅非魚、“夏奧1號”羅非魚和“黃海1號”中國對蝦3個優良新品種。新吉富羅非魚生長速度提高30%以上,夏奧1號大規模生產雄性率達93%以上,兩網起捕率達80%,推廣示范20多個省市。羅非魚新品種的選育成功,結束了我國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羅非魚良種的歷史。“黃海1號”中國對蝦新品種,體長比對照平均增長8.40%,體重增長達26.86%;同時篩選出抗高氨氮家系8個,抗高pH值家系10個;建立了對蝦苗種的標準化,系統化培育技術。
選育出了鰱、櫛孔扇貝和易捕鯉等一批優良新品系。誘導出連續三代雌核發育鰱,建立了兩個人工雌核發育鰱選育系;當年選育系鰱體重增長平均比普通鰱提高15.72%,二齡選育系比普通鰱提高22.7%。建立了4個櫛孔扇貝家系和9個選育群體,培育出了1個快速生長品系G7,生長速度提高了38.4%;1個抗病家系K2,成活率提高了44.1%;篩選出一個扇貝雜交優勢組合,成活率95%,生長速度提高23%。初步選育出抗寒能力強,起捕率高,生長速度快的易捕鯉新品系F4,魚種越冬成活率達到99.84%,起捕率由“九五”的70%提高到87.4%,生長速度較原種提高18%。
創制出羅非魚、團頭魴、銀鯽、鳙等一大批育種新材料,篩選出一批可用于選育研究的RAPD、SCAR、微衛星DNA等分子遺傳標記,確定了一些與經濟性狀相關的分子標。
二、解決了史氏鱘、石斑魚和哲羅魚大規模人工繁殖技術,實現了中華倒刺魚巴、胭脂魚規模化人工繁殖,突破了史氏鱘全雌化關鍵技術,促進了我國名優魚類養殖結構調整和優化。
建立了兩種名優冷水性魚類全人工規模化繁育技術。一是建立了史氏鱘人工養殖親魚催熟和提早產卵技術,年繁育魚苗1617萬尾,直接經濟效益1000萬元;建立了鱘魚全雌化激素誘導方法,全雌率達到90%以上;建立了1齡~7齡不同年齡、性別和性腺發育時期判別模型;鱘魚全人工繁殖技術的突破,使我國的鱘魚養殖擺脫了完全依賴自然資源和進口魚苗的生產格局,為鱘魚規模化養殖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技術保證。二是建立了哲羅魚人工繁殖技術,催產成功率80%~90%,發眼卵到破膜孵化率87.8%,子魚馴化成活率78%;該成果填補了我國沒有鮭科魚類土著養殖品種的空白,為珍稀瀕危魚類的保護和開發利用提供了技術保證。
建立和完善了3種海水名優種類大規模育苗技術工藝。一是建立了赤點和斜帶石斑魚無特異性病原親魚篩選培育,促熟技術和親魚培育過程中間性魚比例控制技術;二是通過餌料篩選,強化培育,生態調控手段,建立了大菱鲆育苗防白化技術;三是建立了紫菜單細胞餌料培育刺參苗種新技術和紫菜單細胞餌料酶解和固定化技術工藝,酶解細胞成活率90%。
突破了中華倒刺魚巴、胭脂魚和白甲魚3種長江瀕危土著魚類人工繁殖技術,基本實現了苗種規模化生產。
三、首次建立了對蝦工廠化高密度集約化養殖關鍵技術工藝,實現了對蝦工廠化養殖藥物殘留監控和質量安全控制,示范并帶動了我國對蝦集約化無公害養殖的發展。
突破了對蝦工廠化養殖水質調控技術,開發出具有明顯降解轉化對蝦養殖自身污染,調控水質功效的新型微生物凈水系列產品;建立了對蝦工廠化養殖營養與免疫調控技術,研制出具有營養免疫調控功效的無公害飼料添加劑;首次系統研究了對蝦行為生態學,為量化對蝦工廠化養殖參數提供了理論依據。研究建立了對蝦養殖質量安全保障技術。開展了對蝦工廠化養殖過程危害分析,完成了對蝦養殖過程中生物、物理、化學等危害關鍵控制點的監控指標和方法,保障養殖對蝦產品質量安全。對蝦工廠化無公害養殖技術示范產生明顯效果。創新性開發了南方對蝦工廠化養殖系統與養殖工藝,建立了一年三茬工廠化無公害養殖技術體系。通過集成相關研究技術,建立了適合我國南、北方特點的、科學合理的工廠化對蝦無公害高密度養殖技術和示范樣板。建立了南、北方對蝦工廠化無公害養殖基地,示范推廣總面積31萬平方米,推廣基地示范面積18.47萬平方米。
四、全面提高了抗風浪網箱綜合設施制造工藝和配套設施自動化裝備水平,使我國抗風浪網箱集約化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在實現深水抗風浪網箱國產化的基礎上,完善抗風浪網箱制造工藝及產業化,自主研發出多種深水網箱養殖配套設施產品。熟化了深水網箱制作工藝技術,完善企業標準技術參數。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網箱工程設計輔助軟件CageSim,使網箱系統工程設計和制造工藝相應得到了改善,抗風浪能力得到了提高,而成本造價下降了約10%。完善了網箱制作安裝工藝,從工藝上最大限度保持主構架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強度、剛柔性及可恢復性。目前已推廣應用深水網箱2190只,養殖水體達300萬立方米。示范區網箱單產比現有傳統近岸網箱提高1倍以上,單位水體平均產魚19公斤以上,取得了較大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通過推動抗風浪網箱集約化養殖技術研究與示范,將水產養殖區域拓展到40米水深海域,為發展抗風浪網箱水產養殖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已經成為我國沿海漁民轉產轉業新的就業渠道,將成為“十一五”海洋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五、進一步完善了淺海水域海灣生態系統養殖容量評估技術,建立了貝一藻混養,灘涂貝類和對蝦圍欄防病無公害養殖技術,有效推動了淺海主要養殖對象無公害養殖的發展。
完善了淺海水域養殖容量評估技術,建立了淺海多元健康養殖模式;研發出基于養殖潛力評估的淺海海灣無公害生態養殖技術。在國內率先建立了基于環境和養殖容量相耦合的養殖容量評估的數值模型,預測了海灣單養貝類、貝藻間養的養殖潛力。
建立了櫛孔扇貝秋苗繁育技術,準確掌握了櫛孔扇貝幼蟲的發育及附著變態時機,建立了秋季苗種繁育技術。
初步建立了對蝦綜合防病健康養殖模式,建成了5個對蝦綜合防病無公害養殖示范區,平均畝產量110公斤,獲得了良好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研究形成的健康養殖技術體系,對于進一步完善我國對蝦池塘無公害養殖技術,促進并實現對蝦健康養殖和清潔生產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形成了灘涂貝類無公害養殖技術體系。建立了文蛤、青蛤和泥螺生態健康養殖技術,產品質量達到無公害水產品質量標準。建成了5個大型的灘涂經濟貝類無公害養殖示范基地。
淺海灘涂主要對象無公害養殖技術的研究推廣,為提高水產品質量安全和促進產業與環境協調發展提供了重要技術保障。
六、建立了池塘和湖泊鱖魚、河蟹無公害養殖模式,完善了鱖魚、河蟹、羅氏沼蝦無公害養殖技術,為提高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供了技術支撐。
研發了湖泊鱖魚無公害生態增養殖技術,完善了湖泊鱖魚增養殖技術工藝,建立了以餌料生物和放養鱖魚種群動態為基礎的湖泊漁業管理模型,大幅度提高了湖泊漁業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開發建立了池塘和湖泊河蟹無公害養殖技術,建立了池塘無公害河蟹養殖技術操作規程和湖泊網圍“小區式”管理模式。建成河蟹池塘生態養殖示范區10000多畝,示范區平均畝產優質河蟹64公斤,池塘河蟹無公害養殖推廣應用達20萬畝以上。
初步開展了水產無公害養殖漁藥安全使用技術研究。建立了中華絨鰲蟹、羅氏沼蝦不同組織中恩諾沙星、環丙沙星、磺胺甲基異惡唑和氟苯尼考的測定方法學;制定了恩諾沙星等抗菌藥物在中華絨螯蟹、羅氏沼蝦體中的合理用藥方案,建立了安全使用技術規范。
研究開發出了湖泊和池塘生態養殖技術模式,有效降低了病害發生率,建立無公害養殖示范區15個,示范面積20.5萬畝,技術推廣輻射面積342.2萬畝。
七、開發、完善了5種代表性魚類高效無公害飼料配方技術,實現了飼料產業化生產,為水產養殖高效、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系統探明了5種代表性魚類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定量需求技術,建立了大黃魚、鱸魚、石斑魚、草魚及鯽魚高效無公害飼料配制技術。解決了飼料中潛在有毒有害物質安全評價技術方法,開發了免疫增強劑、微生態制劑的評價和使用技術,基本構建了代表種營養需要參數和主要飼料原料生物利用率數據庫的框架,為人工飼料的配制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研究成果填補了我國無任何一種水產養殖品種有完善的營養參數的空白和我國水產飼料原料沒有完整生物利用率數據庫的空白;本研究把無公害飼料生產的思路和技術引進我國的水產飼料生產和水產養殖,將有利于我國水產飼料生產走上規范化、規模化軌道,使我國水產飼料工業總體水平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促進我國水產飼料工業和水產養殖業健康發展。
八、系統建立了與國際接軌的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理論體系,首次建立了主要水產養殖產品可追溯技術體系,為提高我國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水平提供了系統的技術支撐。
開發了水產養殖產品管理系統和可追溯系統。基于水產養殖流程分析,開發了具有智能權限分級功能和良好擴展性的多層次多權限的水產養殖產品管理系統。實現對水產養殖產品尤其是生鮮水產養殖產品從養殖到零售的跟蹤和追溯,開發了水產養殖產品質量可追溯系統,建立了“從池塘到餐桌”全方位的水產養殖產品供應鏈跟蹤與追溯體系。
水產養殖產品管理系統和可追溯系統,不僅對于提高生產者管理水平,明確其作為法律主體的責任,提高執法的可操作性,增強信息的透明度,給消費者以充分的知情權,提高消費者的信心發揮重要作用,而且對于規范企業生產管理水平,提高產品競爭力,突破貿易壁壘,提升水產養殖產品出口創匯能力具有深遠意義。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加工貿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