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2個多月,海大集團將迎來上市10周年。十年風云激蕩、氣勢如虹,海大集團的市值從上市時的63億元,增長至目前550億元左右,增幅接近8倍,書寫了一道美麗的發展曲線。
1998年,薛華毅然辭去了穩定的工作,與伙伴們在一個小作坊中起步,開始創業歷程。海大一經創立,便以“黑馬”的姿態起跑,20年間,公司已經成為中國農牧行業增長速度最快、技術能力最強、服務水平最好的企業之一,飼料銷量已經躋身世界前十、全國前三。
登陸資本市場10年間,海大集團憑借穩定的業績增長和高質量的發展模式,贏得了市場青睞,成為市場中一只優質“白馬”股。
“我們可以問心無愧地說,中國水產飼料的起步,海大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和貢獻。我們可以自信地說,中國飼料行業的進一步發展,海大必將成為中流砥柱。”海大集團董事長薛華信心十足。
下海試水
近日,廣州番禺海大集團總部,在結束一個重要的辦公會議后,薛華接受了上證報記者的專訪。
“剛開始創業,我們沒有什么資本,手里只有技術。”出生于陜西漢中的薛華,帶著北方人直爽的性格。薛華先后在華中農大和中山大學求學,研究生畢業之后分配至廣東農科院工作,一直與飼料行業結緣。
1998年,28歲的薛華決定從廣東農科院辭職“下海”,籌集到18萬元,與幾個志同道合者在簡陋的倉庫中,憑借簡單的兩臺攪拌機,以賒欠原料的方式,篳路藍縷建立了海大。
飼料行業是個高資本投入的行業,18萬元相對而言就是杯水車薪。資本不夠,只能揚長避短,發揮技術優勢。薛華告訴記者,自己水產專業科班出身,此前一直學習研究的就是飼料配方,技術方面根本不用發愁。
彼時,飼料行業已經開始快速發展,新希望、正大飼料已經建立了市場優勢。市場眼光敏銳的薛華看到,中國飼料市場主要集中在豬、雞、鴨等畜禽飼料領域,而在水產飼料方面剛剛起步,市場是一片藍海。
由此,海大就找到了發展的突破口。從一開始,海大就從水產飼料的預混料入手,不僅可以解決資本投入的問題,而且還可以發揮自身專長。
“預混料在飼料中占比很小,每1000公斤飼料成品中只需要添加不到10公斤的預混料。”薛華說,由于技術含量高、水產飼料市場需求大,海大很快成為了該領域的細分龍頭。
創業3年后,2001年,海大在水產預混料市場占比就到了全國第一,站穩腳跟。此后近20年,海大一直將此作為核心業務之一,持續保持領先,甚至有些競爭對手也會使用海大的水產預混料。
在有了一定的資本積累后,海大開始向水產全價料市場進軍。2002年左右,海大在湖北租賃了廠房,深入田間地頭,在通往養戶和養殖區域的小路上,調研市場、建立銷售渠道。與此同時,通過技術培訓改變農民傳統養殖觀念,并主攻核心市場,建立重點戶,將服務做到田間塘頭。
在找到方法和打開局面之后,薛華又馬不停蹄地回到廣東,分別在廣州和佛山建立了兩個工廠,加碼發展預混料和全價料。
到2006年,海大就有10家飼料廠,年銷售就達到三四億元,海大在飼料領域的優勢得以建立,雪球開始越滾越大。
劈波斬浪
通過10年快速的發展,到2008年,海大集團已經躋身為國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上市成為一件水到渠成之事。
2009年11月,海大集團成功登陸深交所中小板,為公司快速發展打通了融資通道,進一步發揮出海大在技術方面的優勢。
“上市解決了此前融資不足、融資成本高的問題。”薛華說,上市后,海大借助資本平臺,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一方面豐富了自身的產品,從魚飼料,到蝦飼料,到禽飼料,再到豬飼料,產品線不斷延伸;另一方面打通了產業鏈的整個環節,從飼料領域向上下游兩個方向不斷延伸,向上拓展種苗、動保(動物保健)領域,向下拓展養殖和食品領域。
薛華告訴記者,目前,在水產飼料上,海大已經占據了全球領先的地位;在水產動保上,取得了中國領先。
同時,海大集團步步為營在產業鏈上下游的5個領域進行了精心布局,而每個領域都有著巨大的市場空間。
“這個行業是沒有天花板的。”薛華說,海大之所以能發展如此迅速,是因為背后有一個巨大的市場:飼料市場規模在1萬億元,種苗市場是幾千億元,動保市場也是幾千億元,養殖市場幾萬億元,食品市場更是達到10萬億元。
從起步開始,海大集團就偏好于技術創新,從而避開了行業早期同質化競爭的陷阱,在一片紅海中劈波斬浪,找到了通往藍海的航道。
薛華告訴記者,由于早期缺少農業方面的人才,同時飼料行業技術橫跨多個學科門類,門檻較高,但市場規模特別大,導致很多飼料廠家對技術并不太重視,在1萬多家飼料企業中,真正擁有技術含量的并不多,同質化發展明顯。
“事實上,農牧業是高度依賴技術的行業,技術進步是產業升級的最大驅動力。”薛華說,正是因為技術,海大能在行業危機來臨之際發展更快,從而實現彎道超車。
薛華向記者講述了一個案例。2004年開始,海大涉足對蝦飼料領域,但一開始只是一個追隨者。2010年,蝦瘟突然蔓延,蝦苗養殖存活率大幅下降。而海大在跟隨的過程中,不斷強化自身在種苗、動保、飼料產業鏈方面的專業技術能力,使得在蝦瘟爆發的背景下,這些專業能力就轉變為特別明顯的優勢。海大因此迅猛爆發,到2012年在對蝦飼料領域的市場占率大幅升至30%左右。
海大集團2012年年報顯示,公司全年實現飼料銷量437萬噸,同比增長29%,在養殖業的低谷中逆勢增長,實現彎道超車。后來,薛華還發表了《2012,逆境中的成長——2012年的回顧和反思》一文,在業內引起強烈反響。
上市10年來,海大集團從大海中的一塊“小舢板”,在風浪搏擊中迅速成長為一艘“巨輪”。
10年間,海大集團的飼料銷量從2009年的176.13萬噸,到如今超過1000萬噸;營業收入從52億元,到如今逼近500億元;凈利潤從1.55億元,到如今逼近15億元,增幅喜人。
駛向蔚藍
薛華展望,未來10年,我國農業將快速進入資本化、規模化階段,養殖業的升級,疊加需求端的消費升級,行業集中度將快速集中,強者恒強、弱者出局的現象將非常明顯,頭部企業也將在此過程中逐漸成形、穩定。
今年以來,國內飼料行業呈現整體下滑趨勢,目前預計整個行業下滑20%至30%,然而海大仍然在逆勢中獲得較快增長。
不久前,海大集團發布半年報顯示,上半年,海大集團實現營收210.64億元,同比增長19.14%;實現凈利潤6.74億元,同比增長12.24%。
農牧行業被看作是“看天吃飯”的大周期行業,海大為何能屢屢穿越周期?
對此,薛華向上證報記者解釋稱,首先,行業整體規模很大,市場高度分散,在行業整體不利的情況下,海大仍然能夠發揮自身優勢,通過搶占市場來提高市場占有率。
其次,海大很早就在產品結構和區域布局上進行了準備。目前,海大是國內唯一一家在水產、豬和禽飼料都進行布局的綜合型頭部企業,產品線豐富,抗風險能力強。在今年豬飼料出現銷量下滑的背景下,魚蝦飼料、雞鴨飼料等則出現大幅增長。同時,海大的業務范圍遍及海內外,整體區域布局也有效彌補了局部地區銷量下滑的影響。
未來,海大還將在全產業鏈上進行布局和培育,形成多點支撐,整體發展,從而能實現抗周期、乃至逆周期成長的良性發展。
比如,在養殖領域,2018年,海大已經拿下50多塊地,準備大規模進入生豬養殖領域,但突如其來的非洲豬瘟疫情,延緩了這一進程。
不過,薛華告訴記者:“我們躲過了非洲豬瘟疫情,是一次幸運。但這次豬瘟疫情,也將是海大的一次機遇。”海大將利用自身在動保方面積累的技術優勢,快速反應,調整原先建廠計劃,優化廠址,提高防疫標準,建設高標準的生豬養殖場地,從而建立更大的發展優勢。
“在無數的奔流中,我們結成了自己的海;在偉大的時代面前,海大書寫自己的篇章。”面向未來,薛華相信,海大將以健康的理念譜寫未來之藍,終將走向無限蔚藍。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企業經營領航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