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三農在線:魚捕到哪里,工廠就移動到哪里
2007年春天,浙江溫州瑞安東山漁港碼頭,彩旗飄揚、鑼鼓震天。一艘被喻為我國“漁業航母”的漁船———“華盛漁加1號”在這里啟航。這不是一艘普通的漁船,它是我國第一艘海上水產干制品加工船,也是目前亞太地區最大的海上“流動”加工漁船。更讓人沒想到的是,打造這樣一艘“龐然大物”的竟是溫州瑞安的一家民營企業———瑞安市華盛水產品加工廠。
工廠辦到大海上瑞安是“中國水產品特色加工之鄉”,有豐富的漁業資源,也有悠久的捕撈歷史。上世紀90年代,華盛是由陳善平和幾個漁家子弟洗腳上岸辦小型冷凍廠起家的。
隨著工廠的日益壯大,問題也逐漸顯露。由于工廠辦在陸地上,等魚上網、上岸,往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不但魚的鮮度不能保證,而且稍有耽誤就可能造成“漁民豐網不豐收”。為了解決這一矛盾,陳善平開始著手“向大海靠近”的計劃。幾年后,一座現代化工廠在一個海島上落成。
從陸地到海島,華盛完成了第一步跨越。然而,“距離”的問題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這時,陳善平又有了更為大膽的構想:能不能把加工廠辦到海上,魚捕到哪里,工廠就移動到哪里。
2005年,華盛投資5000多萬元打造了一艘海上移動加工漁船———“華盛漁加1號”,最先把工廠辦到了大海上!叭A盛漁加1號”船長65米,寬14米,高15米,船艙5層,總噸位為2500噸,航速8海里,續航能力達480小時。它與傳統的輪船或漁船最大的不同,就是船內配備了三條包括自動清洗機、冷卻機、蒸煮機、干燥機等成套設備在內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自動水產干制品加工流水線,可以對捕獲物進行即時加工,保證海產品的鮮度和安全性。
“航母”捕起小蝦米對華盛這艘“航母”來說,大魚、大蝦這些傳統的經濟魚類并不是“捕食”的目標,丁香魚、毛蝦這些上層浮游生物,才是“航母”喜愛的美味。
一方面,這些生物往往個體非常小,而且極其容易腐爛。如丁香魚被當地漁民稱作“離水爛”,漁民很難處理。過去漁船要是捕獲了這些小魚小蝦,或者直接廢棄,或者作為魚粉飼料的原料,不但看不到經濟效益,也造成了漁業資源的嚴重浪費。另一方面,這些浮游生物,都是一年生的,生產周期非常短,遍布我國渤海、黃海和東海海域,蘊藏量非常大。
華盛把胃口對準這些傳統的低值的大量水產品,對其進行海上即時加工,既保持了鮮度,抬高了價格,也減輕了對主要經濟魚類過度捕撈的壓力,可以做到合理養護漁業資源,促進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漁業協會會長齊景發高度評價“華盛漁加1號”,他說,海上即時加工,保持了海產品的鮮度,對提高加工品質和安全性以及增加漁民收入具有重大作用,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漁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一個具體行動,對瑞安乃至全國的漁業發展會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領航艦隊節約成本每次出海,“華盛漁加1號”都會帶領47對漁船,他們組成了一支龐大的艦隊,在廣闊的大海上作業。那些尾隨華盛的漁船,一旦捕到小魚小蝦,就可當即賣給華盛即時加工,這就節省了往返運送的環節,延長了海上捕撈的時間,也大大節省了運輸成本。
據測算,以150匹馬力漁船為例,每天省去6個小時海途往返,可以節省能耗約800元,每天增加產量1噸多,以6元/千克的保護價收購,可增收6000元。這樣47對漁船在丁香魚捕撈季節(約2個月),共可增收節支3000多萬元。
與此同時,“華盛漁加1號”及尾隨的47對漁船,直接創造了600多個就業崗位,間接帶動數千人就業。在沿海3個月的伏季休漁期里,這些捕撈上層魚的圍網、燈光漁船還可以出海作業,從而解決了部分漁民在休漁期的生產、生計問題。
華盛這艘“航母”,不但帶領漁民致富,也在真誠地服務漁民。船上備有的300噸冷藏、500噸油庫和500噸清水以及汽艇、救生、消防、通信設備和娛樂設施,使華盛成為其他漁船的“加油站”、“加水站”、“救護站”和“休閑站”。而這些由華盛帶領的漁船,反過來也在為華盛護航,守護著華盛越行越遠。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加工貿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