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美國海產媒體Seafood News主編John Sackton撰寫。
作者/ John Sackton
編譯/ 胡路怡
很多美國海產業人士都在討論新冠病毒(COVID-19),這場疫情已經對船運業、旅游業和航空業造成了影響,每一項對北美海產行業來說都是致命的。
問題是,影響是短期的、局部的?還是長期的、全球性的?是否會改變市場格局?我們現在還無從得知,但事情已持續了數周,我們已能看到一些初步端倪。
某些品種和產品的損失更嚴重
當你查閱Urner Barry(北美海產信息資料庫)的數據,你會發現大部分海產品價格穩定,但也有少數例外。
問題最大的就是蝦產品。過去幾年,中國的購買力支撐著全球供應的增長,但現下中國餐館關閉,居民限制外出,電商銷量還不足以彌補餐飲服務的損失,中國進口商們是否還有能力下單都是個未知數。
蝦價開始變動,春季印度將迎來豐收,所以美國商家在盡可能地去庫存。
波士頓龍蝦也被影響了,加拿大虧損特別嚴重。中美貿易戰以來,加拿大奪走了美國出口業務,去年第三季度,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加拿大龍蝦最大的進口國。
現在還沒到最艱難的時候。春節前,中國進口商高價進貨,現在堆積了大量庫存沒法消化,遏制了正常冬季價格的上漲,所以春季的船頭價必定受到影響。
雪蟹問題也將十分嚴重。秋季雪蟹價格創下記錄,現在還沒多少變化,很多銷量用的是去年加拿大的庫存。
但情況很可能隨時惡化。傳統上,雪蟹定價主要看美國和日本需求,大量日本采購的雪蟹送去中國再加工,中國供應鏈何時恢復是個問題。同時,日本也是疫病嚴重的國家,日本的餐飲市場也面臨衰退風險,過去幾年,日本從加拿大采購的雪蟹中30%-40%供應給了旅游業,現在這個產業風險很大。
沒有日本競價,雪蟹價格很快要下跌。
挑戰與機遇并存
餐飲服務銷售下行,零售業和配送服務將得到提振。
在印度,很多人在討論一件事,中國市場上去頭蝦仁的需求有可能增加。在生產上,印度沒有足夠基礎設施生產優質帶頭蝦產品,他們更擅長做蝦仁。中國消費習慣的變化將增加冷凍蝦仁的銷量,如果能形成規模,將對印度生產商帶來福音,緩解價格下行的擔憂。
海產品配送業務是另外一個機遇。不止在中國,美國和世界其他地區也在發展電商,消費者減少外出就餐的需求由外賣配送來填補,如果海產品以即食方式訂購,銷量有望上升。
最大的風險是無法控制庫存增長
很多商家運用歷史價格數據來預測市場,一旦需求停滯,他們手上的庫存就沒法處理。春季和初夏是許多傳統漁業生產的開始,包括雪蟹、龍蝦、冷水蝦、阿拉斯加三文魚,以及印度白蝦的早造收成。
在我看來,在沒有出現重大沖擊之前,大多數市場并不會自動調整,今年的沖擊會反映在原材料價格上。如果經濟下行,接下來就取決于補償性市場能否滿足供給,比如美國。
對于貿易公司來說,致命的問題通常是庫存被迫積壓,或者收購成本太高沒法出貨,突然面對這種情況,很多公司都沒法控制住局勢。
低價本身并不會毀滅一樁生意,只要短期內可以覆蓋掉運營成本。這里我想給出兩種假設:第一種情況,價格迅速下跌,刺激了需求,幾個月后需求超過供應,價格上漲;第二種情況,庫存消化太慢,產品缺乏流通,企業再無能力融資,整個采購環節形成惡性循環,經濟實力較弱的公司面臨破產,或被實力較強的企業收購。
未雨綢繆對于海產品企業至關重要,首先要認真分析債務,謹慎進貨;其次是盡可能多的去擴展新市場領域(如電商和外賣)。
2008年金融危機后,有些零售商很好地維持采購和銷售的關系,為客戶提供更多選項,在價格上留有回旋空間,這些人就發展得很好。但餐飲服務卻損失了很多流量,消費者不愿意外出,餐廳就沒有銷量。如果零售商愿意讓利20%,往價值鏈下游發展,只要產品組合正確,還是可以保持銷量。這就是為何美國零售業能在2008-2011年間興起的原因。
維持較低或可控的債務水平,不要過于貪婪去大量采購,不論遇到任何市場環境,可能都是一套良好的生存策略。但不幸的是,當我們知道要采取正確策略時已經太晚了。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