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新農村商網:到遼寧沈陽市于洪區水產養殖場采訪,在北方不多見的無鱗紅鮰魚引起了記者的興趣。養殖大戶高林告訴記者,這是他在調整養殖品種結構時從南方引進的高效益新品種魚。
高林以前養過武昌魚、鰱魚、草魚等。但任何一個產業都要受市場價值規律控制,說白了,即貨多就便宜了。他發現這些市場上的常規商品魚咱種由于人人都能養殖,規模過大,導致賣魚難和魚價低,對養殖戶來講利潤空間越來越小,所以調換新品種是勢在必行的事。有一次,他在資料上得到信息,南方一種無鱗紅鮰魚肉質嫩、少細刺、味道鮮美,而且這種魚本身生長快、食性雜、病害少、而且無鱗片,身上的粘液就是它的保護層,成活率達95%。經過考察論證,他決定試養這種魚。
兩年前,他共投入5萬多元錢,用于建塘、去四川省購買種苗、請技術人員、安裝飼料機。他告訴記者,每年4月投放魚苗,魚體重達到1500克到2000克就長成了。如今,這種魚在沈陽市場上每公斤售價高達180多元,是鯉魚的八九倍,商販三天兩頭就打電話要魚。他說,這種魚雖然是從南方引進的,但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能飼養,其適應的溫度在0—35℃之間,適合生存在環境安靜、水質無污染、無滲漏的魚塘,底質以沙質為好,池塘面積以2—10畝為宜,水深1.5米到2.0米。同時,高林還介紹,這種素有“水中保姆”之稱的魚非常通“人性”,還可以同其它魚混養。前幾天,高林在每個紅鮰魚塘里投放了25%的黃顙魚苗。因為黃顙魚野性大,不敢吃人工飼料,每一次喂魚,紅鮰魚總是引導它們上前吃食。
現在擁有100畝魚塘的高林看準了紅鮰魚的市場前景,又進一步給魚實行營養配餐。去年他與廣東中山大學魚類飼養專家共同進行了米糠、麩皮、雜糧、動物內臟蛋白質、維生素等混合飼料的測試,經過7個月,一種含蛋白質達32%—40%的新飼料試驗成功。今年他在養殖魚上就實現了飼料自配、自產、自銷,使他的紅鮰魚品質又進一步提高,而且養殖成本還降低了。
高林說,今年他的30萬尾魚苗不僅供應自家養殖需求,而且周邊鄉鎮有不少慕名來購苗的。
記者想探一下高林的商業機密,就是紅鮰魚到底有多大賺頭?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說,按1畝大的養魚塘算,魚苗成本是1300元,飼料費2500元,防疫費150元,增氧機電費300元。紅鮰魚能產500公斤,再加上與黃顙魚混養,1畝魚塘除去成本最低也能收入3000元。
對于紅鮰魚的養殖,記者采訪了漁業養殖方面的專家。專家認為,目前這個品種應該算作熱門品種,但要注意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即規模化養殖出口與目前沒有形成較大規模養殖產量之間的矛盾;沒有形成有足夠魚苗種量的生產基地;進一步擴大銷售市場及渠道。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加工貿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