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產企業面臨的挑戰各有不同,實施應對策略意味著要承擔風險。
作者/ WSJ
編譯/ 胡路怡
《華爾街日報》報道,新冠病毒危機對美國海產行業造成的沖擊遠比肉類蛋白產業來得嚴重,盡管疫情期間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從商超采購海產品,用于家庭烹飪,但這部分的增長根本無法抵消餐飲業的損失。
援引市場機構Urner Barry的統計,約70%美國海產品在餐飲市場消費,其他肉類蛋白,如雞肉、牛肉和豬肉則相對平均地分布在食雜店和餐飲店。因為市場低迷,許多捕撈船停在了港口,經銷商也不得不將新鮮的魚類冷凍起來,甚至部分銷毀。
過去一段時間,美國市面上的龍蝦和三文魚價格暴跌,而加工廠為了防止病毒擴散,必須采取安全措施,增加了成本。
多位供應商接受采訪時表示,他們正在想方設法拓展營銷,讓消費者和食雜店采購更多海產品。
伊利諾伊州企業Fortune International首席執行官Sean O’Scannlain稱,他公司的銷售量已恢復了近80%,留住了500名員工,現在他又召回了卡車司機,負責羅非魚外帶包裝工作。
“從前,我們將70%產品銷往餐飲店,現在我們更多地向商超供貨,并做一些外賣配餐,供應Blue Apron Holdings和HelloFresh SE(美國食品電商企業)。我們正在竭盡所能找尋新客戶,讓自己忙碌起來。”O’Scannlain說。
費城供應商Samuels and Son Seafood Co.的情況相對糟糕。老板Sam D’Angelo稱,三月份公司銷量下降75%,冷柜庫存堆積,最后將價值超過10萬美元的龍蝦、蛤蜊和貽貝倒入垃圾場,裁掉一半的員工(200名)。為維持運營,Samuels & Son的總部大廳被改造成了魚市,增加外賣服務。
“這或許是我們生存的藝術。” D’Angelo說。
圖:Yelp
好消息是,據調研機構Nielsen統計,截止5月9日的前四周,美國食雜店海產品銷售額達到14億美元,較上年增長40%。
美國政府推出的2萬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中,共有3億美元分配給了海產業,對于數千家美國企業而言,這個數額只不過是杯水車薪。四月份,美國國家漁業協會(NFI)針對15家經銷商做了一個統計,預計損失高達17億美元,相當于他們全年收入的40%;美國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一份報告稱,疫情已對全美水產養殖業造成了約5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超過12,000人丟掉了工作,若無政府救助,13%水產養殖企業表示無法維持3個月,能堅持6個月的也僅占20%。
美國最大的牡蠣生產商Taylor Shellfish Farms也在轉型做電商,發言人Bill Dewey稱今年公司的電商收入較去年翻了9倍,但仍然無法彌補餐飲虧空。Taylor公司曾有500名員工,其中75%已被解雇,目前公司在考慮出售土地來提振現金流。
在馬薩諸塞州,漁業加工企業Blue Harvest Fisheries的兩名工人確診感染新冠病毒,工廠關閉了三天。CEO Keith Decker稱,此舉給公司造成20萬美元的損失,公司還要額外為每位員工承擔每小時1美元的成本,用來對工廠實施深度清潔。與此同時,公司的產品需求下降,工人曠工,產能降低25%。
“我們真像是在走鋼絲!”Decker說。
阿拉斯加州漁業產量占全美的60%,當地的漁業企業花費了數百萬美元搞防疫措施,但不幸的是,兩名外來務工人員感染了病毒,其中一位工人是Trident Seafoods員工。
如有員工被確診,企業便要承擔巨額的費用。Yakutat Seafoods經理Greg Indreland說,“隔離期間,每位外來員工的花費是2,400美元,一旦把病毒帶到工廠,我們就真的完了。”
即便美國餐飲行業開始陸續復工,問題依然存在。波士頓供應商Slade Gorton & Co. CEO Kim Gorton稱,“有的餐飲客戶還沒有付清之前的欠款,現在他們又來要我們供貨。情況并不穩定,是否允許客戶繼續賒賬真是個艱難的決定!”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