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中國廣播網:濟南12月13日消息(記者柴安東 通訊員馬學信)今年,山東沿渤海沿岸漁民喜獲豐收,以往零星出現梭子蟹、中國對蝦又重現漁場。萊州一漁民對記者說,一網下去,梭子蟹能打8000公斤,中國對蝦能打300公斤,十幾年來都不曾有過。山東海洋漁業管理部門分析說,這得益于山東省自1995年在全國率先實施的漁業資源修復行動計劃。
記者日前從山東省海洋捕撈站生產管理了解到,全省3年來投入漁業資源修復資金4.2億多元,放流增殖各類優質苗種40多億尾(粒),建立了33個海珍品底播增殖實驗區,23處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6處人工魚礁示范區,809個大型深水抗風浪網箱,回捕增殖資源8萬多噸,各類增殖品種綜合投入產出比都在1:20以上,與此相關的捕撈漁民人均增收2800元,20多萬人受益。
2007年全省海洋增殖資金達到5626萬元,其中省財政投入3600萬元,比2006年增加了1600萬元,地方配套資金2026萬元,放流苗種近25億尾。
增殖的中國對蝦、海蜇、梭子蟹、日本對蝦四大品種均呈現大幅度增長態勢,捕撈增殖品種已成為漁民秋季捕撈生產的主要形式和增收手段。其中,中國對蝦是受益面最廣的一個放流品種。2007年我省恢復渤海對蝦放流后,中國對蝦形成明顯漁汛,開捕后百斤以上網頭頻繁出現。僅濰坊市今年就已回捕中國對蝦621噸,產值1億多元。
山東省海洋捕撈生產管理站站長王熙杰向記者介紹,漁業資源修復行動重點實施漁業資源與瀕危生物保護、減船轉產與休漁漁民救助等九大項目,計劃通過人工手段,采用工程和生物技術,逐步培育和保護近海、內陸漁業資源,重建沿海和內陸湖庫漁場,建立起具有自我維持能力的漁業生態系統。據調查,山東省漁業資源衰退和水生生物多樣性減少的勢頭初步得到緩解,物種瀕危程度加劇的趨勢有所遏制,生態退化的水域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加工貿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