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廣西農業信息網:近日,筆者在珠海市金灣區平沙鎮東風圍的甘蔗地上看到一片熱鬧景象,20多臺推土機和鉤機正在把6500畝甘蔗地推成450口魚塘,平沙羅非魚養殖示范基地二期工地的建設正在緊張地進行,今年5月中旬將完成推塘工程進行投苗養殖。
筆者走近站在旁邊的農場職工,60歲出頭的劉老伯激動地說:“種了大半輩子的甘蔗,越種越窮,等塘挖好了,就是我們致富的時候了!”
“甜蜜的事業”今成“雞肋”
平沙鎮在歷史上以“一根蔗、一碗面”經濟而著稱,特別是制糖業撐起了全鎮的經濟支柱,被平沙人稱為“甜蜜的事業”,并引以為榮。在平沙鎮,有6000余戶原國營華僑農場的農業工人,50年來一直在這片土地上種植甘蔗。然而,隨著市場的變化,農場職工種甘蔗的收入越來越微薄,甘蔗雖甜,可這種低效作物一畝也就收入300元,“甜蜜的事業”竟讓平沙人滿嘴苦澀,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一條魚工程”歷經波折金灣區成立后,致力進行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在全區大力發展效益農業,經過多方探索,“一條魚工程”開始在平沙的甘蔗地里展開,鎮政府決定在東風圍砍掉萬畝甘蔗地,建立一個羅非魚養殖示?痘亍?
為什么選擇羅非魚而不是價值更高的蝦、螃蟹?平沙鎮主管農業的副鎮長羅苑新說:“養羅非魚投入少,見效快,風險低。平均3個月就可收獲一造,而且抗病力強,飼養起來技術比較簡單,這比較適合平沙鎮的現狀。因為長期以來絕大部分農場職工沒有多少資金積累,而且技術太復雜的也不容易懂,更重要的是怕風險,耕種了幾十年的甘蔗,一朝要丟掉,不是那么容易的。”
平沙東風圍萬畝羅非魚養殖基地自2002年底開始籌建時,農場職工反應冷淡、疑慮重重,經過深入動員,倒是100%報名,只是后來不少人考慮到周邊地區農民養蝦蟹的風險結果又退縮了,最后僅有10%的群眾報名,再次動員后也僅有30%的人報名參加,當時只好要求村干部帶頭。
省、市有關部門就此專門立項,并給予配套資金上的扶持,基地實現區域化生產布局和規模經營,鎮政府專門成立了由鎮領導掛帥的羅非魚開發管理辦公室,實行養殖基地高標準、科學化、產業化管理,按照農業部“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基地建立了健康養殖技術工程和質量安全監控體系,從飼料供應、技術培訓、病害防治、水質監控、檔案管理、產品銷售,全程實行質量安全管理體系。
與此同時,通過落戶平沙鎮的北極品水產公司(外資企業)這個龍頭企業,采取“公司+基地+標準+訂單+農戶”的市場經營模式,通過農業訂單,把農民同基地和龍頭企業和市場有機結合起來,形成社會化生產———由北極品水產公司向養殖農戶提供優質種苗,農戶養出的羅非魚統一由北極品水產公司全部收購加工出口。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加工貿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